“个性化推荐”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大一统模式 , 让用户选无可选 。 对于这一愈演愈烈的现象 , 国外对此早有反思 。 一家世界知名媒体曾经刊登名为《反思Youtube算法:个性化内容推荐能毁掉你的人格》的文章 , 文章指出世界上有15亿的YouTube用户 , 他们观看的视频是由算法塑造的 , 这个算法扫描并排列了数十亿的视频 , 来确定用户“接下来”的20个视频片段 , 这些视频都与之前的视频有关联 ,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 , 也极有可能是为了让人着迷 。
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 , 推荐算法似乎并没有为信息的真实、平衡或健康而优化 , 反而为了最大程度获取流量 , 实现高点击量、转发量 , 以瞄准人性恶的一面 , 推送大量存在色情、低俗乃至更加不堪的不实错误信息 , 通过日复一日的此类信息推荐 , 深刻影响用户的观念、价值观 , 让其逐渐做出原本可能无法做出的选择 。
算法不负责判断善恶、黑白 , 只是根据用户信息搜集 , 做出最有利于用户继续使用该服务的信息筛选及推荐 , 这表面上看是无懈可击的说法 , 但却隐含了互联网平台对于算法、推荐等服务的设定——不受限制、可以任由突破任何法律、人文禁忌的技术滥用 , 分发给成千上万的用户 , 不管这些用户的心智是否成熟 , 进而通过“个性化推荐” , 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割裂成一个个碎片化、充满偏见的信息茧房 。
【“个性化推荐”大一统时代的终结】就此 , 有关部门对于国内互联网平台“个性化推荐”强化约束 , 也就成为对算法主宰用户行为的限权 。 各大互联网平台也要明白 , 没有边界的算法及“个性化推荐” , 最终会让平台信息内容走向低劣 , 也会在民意反弹及政府监管中走向没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