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数字藏品” 。 近段时间 , 数字藏品火出了圈 , 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热议 , 也引得一些人蹭热度、炒概念 , 甚至借其之名进行非法活动 。 如何激励技术创新、找准应用场景、推动规范发展 , 让好技术有个好前程 , 已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 。
数字藏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凭证 , 具有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 , 可用来标记特定资产的所有权 。 其之所以能迅速“出圈” , 是因为在现有的一些应用场景中 , 人们捕捉到数字藏品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当数字藏品遇上绘画、音乐等艺术品时 , 艺术创作领域长期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当数字藏品遇上金融时 , 各类金融票据不仅能够确权认证 , 还便于跟踪追溯;当数字藏品遇上元宇宙时 , 虚拟空间便拥有了丰富的、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 。
人们期待 ,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 数字藏品有望与现实世界中更多实物相结合 , 成为链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 为数字经济创造无限可能 , 给社会发展与治理带来新的机遇 。
想象很丰满 , 现实还有点骨感 。 总体上看 , 由于涉及场景较为复杂 , 落地模式不够清晰 , 数字藏品的实际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 远未达到生态开放、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 。 然而 , 各类投机炒作活动却已经有了苗头 , 一双虚拟球鞋、一个概念性头像、一张卡通图片等以“天价”交易的新闻频现 , 一些用数字藏品概念包装宣传、夸大收益、骗取投资的“莫须有”项目也已冒头 。 越来越多消费者将目光聚焦在数字藏品这一概念 , 而非作品本身 , 花样百出的噱头、千奇百怪的产品 , 逐渐偏离了数字藏品本身的技术内涵 。
与虚拟货币天然的“近亲”关系 , 还导致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存在合规风险、消费者买卖时存在流动性风险 。 法律监管的空缺、属性定义的不明 , 也使得数字藏品存在金融化倾向及暴涨暴跌、炒作欺诈、非法集资、赌博洗钱等风险 。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 , 既需要包容又不能纵容 , 既需要创新也不能出界 。 当我们积极拥抱数字藏品时 , 不应该忘了对技术发展的引导和规范 。 监管部门应紧跟创新步伐 , 密切跟踪数字藏品发展动态 , 加强对技术的研究分析 , 积极探索监管方法、治理办法;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 严厉打击投机炒作行为 , 以规避可能的金融或法律风险 。 新技术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市场环境、健全的法治秩序中 , 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
技术是中立的 , 所释放的最终价值取决于使用者 。 站在技术的新风口 , 企业、平台既要富有创造力 , 也要守好边界、尊重规律 。 目前一些“天价”数字藏品的实际应用意义并不大 , 许多现实场景与数字藏品结合的安全性还需充分验证 , 随意夸大数字藏品的概念外延 , 或者一心投机变现 , 都不符合科技进步规律 , 也不是产业发展的长久之策 。 数字藏品开发者、运营者还需不断技术攻关 , 推动集成创新 , 构建全产业生态 , 让数字藏品有个好前程 。
【数字藏品能否有个好前程】近年来 , 技术发展步履匆匆 , 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新概念层出不穷 , 承载着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新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新理念 。 但要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 , 真正让技术照进现实 , 终归还离不开一砖一瓦的建造 , 离不开规则的约束、共识的凝聚和务实的行动 。 (李华林 来源:经济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