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受访者会选择关闭 算法推荐何去何从?( 二 )


“‘算法’不能成为‘算计’ 。 算法推荐应成为用户的工具 , 而不是枷锁 。 需不需要算法推荐 , 应由用户自己说了算 。 ”欧阳昆泼对采访人员表示 , 此次互联网企业APP推出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 将算法的开关交给用户 , 还用户以知情权和选择权 , 有助于保护用户权益、规范信息服务 。
“难舍”的个性化推荐
问卷调查显示 , 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
李文文(化名)的男朋友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程序员 , 能关掉个性化推荐的APP都被他关掉了 。 “他是为了尽可能的信息安全 。 ”李文文告诉采访人员 , 她也关掉了大部分个人娱乐常用APP里面的个性化推荐 , 但工作中会使用的一些APP中就没有关闭 。 “关掉个性化推荐之后 , 看到的内容种类更多了 , 随机性更大 。 ”
习惯了看自己感兴趣内容的王茜(化名)则表示 , 不会关掉个性化推荐 , 虽然个性化推荐会使用用户的诸多隐私信息 。 “很多软件使用前第一步就是读取位置、通信录等信息 , 有些信息不允许读取就没办法使用 。 ”王茜无奈地说道 。
难道用户真的想要告别那些“懂你”的歌单、精准拿捏的兴趣内容吗?如各大APP在一键关闭算法推荐按钮下提示的内容 , 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后将无法收到个性化内容推荐 , 建议开启以看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 。 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后仍会看到广告 , 但相关性会下降 , 建议开启以过滤更多不感兴趣的广告 。
欧阳昆泼表示:“其实 , 不少用户是愿意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 。 对用户来说 , 完全摆脱算法推荐并不现实 , 用户反感的是算法的滥用 。 用户期待传播正能量、向上向善的算法推荐服务机制 , 希望算法能够与隐私隔开 , 给用户带来便利 , 而不是带来麻烦 。 ”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 , 大家期待规定能遏制诱导过度消费(68.2%)、大数据杀熟(61.9%)、诱导沉迷(57.5%)、过度收集个人信息(46.0%)等方面的不良之风 。 还有通过算法推荐影响网络舆论(40.4%)和算法歧视(37.3%)等 。
欧阳昆泼还指出 , 上线算法推荐关闭键 , 仅仅是让APP符合国家保障数字信息安全要求的第一步 。 企业要继续规范算法推荐应用 , 守好边界 , 才能让算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 也才能推动信息服务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
在体验中采访人员还发现 , 目前大部分APP需要打开两到四层目录后才可以看到关闭算法推荐的按钮 , 一般在APP中“我的-设置-隐私设置”可以一键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 还有一些APP会设置在隐私中的“个人信息与权限”或者“权限管理”等目录中 , 并没有统一的位置 。
李可顺表示:“因为相关规定要求APP提供关闭算法推荐的功能 , 但并没有要求关闭选项具体设计在哪个位置 。 而平台设计繁琐的操作步骤 , 是利用用户普遍怕麻烦的心理 。 从根本上说 , 还是担心大量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后 , 平台的竞争优势降低 , 对业务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 ”
个性化推荐依靠采集用户授权的行为数据 , 判断用户的兴趣偏好 , 推送用户大概率感兴趣的同类或相似的产品或服务 , 实现“千人千面”的产品服务 。 个性化推荐依靠数据的算法精准服务 , 让用户体验到“这个平台更懂我”的感觉 。
对大部分内容平台而言 , 在早期 , 这种“更懂你”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可以帮助产品实现用户量的快速增长 , 在中后期 , 个性化广告推荐也是平台流量变现的利器 。
“关闭算法推荐 , 就是限制平台进行数据采集 , 用户画像就不再全面且及时 , 平台无法清晰获悉用户想要什么 , 同类商品推送、集中性的同类视频(特别是软广视频)轰炸无法实现 , 无论是广告转化率还是商品转化率都难以提升 。 ”李可顺解释道 , 没有个性推荐 , 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内容生产方的触达客群能力都将变得“非精准” , 用户转化成本会大大提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