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人员 李静 北京报道
过去十年 , 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快速发展的十年 , 而在这背后 , 都离不开算法推荐 。 在算法推荐快速发展之下 , 推动了很多APP发展壮大 , 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 但与此同时 , 算法推荐在野蛮成长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 例如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 。
3月1日生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表示 , 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算法推荐 , 也可以拒绝使用其个人的特征数据的算法推荐服务 。
根据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4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 , 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目前 , 主流APP大部分已经上线了关闭算法推荐的按钮 , 但关闭入口设置均较深 , 并且系统不会主动提示 。
“算法推荐类似具有追踪功能的导弹 , 可以精确定位‘打击’目标 , 关闭后平台的武器精确度就会下降 , 对业务有不可估量的冲击 。 ”江苏省大数据交易和流通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李可顺对采访人员解释道 。
但算法推荐新规之下 , 算法推荐必将有所改变 。 野蛮生长十年的算法推荐究竟将走向何方?
关闭算法推荐功能已上线
近日 , 采访人员使用几款生活中常用的主流APP发现 , 包括电商平台、外卖平台、通讯平台、视频网站均已上线了一键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
采访人员体验十几款主流APP均已上线了算法推荐关闭功能 , 不过 , 系统均默认用户打开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个性化广告推荐 。 如果用户不主动对上述两大算法推荐功能进行关闭 , APP不会弹窗提醒用户该功能已经上线 。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欧阳昆泼对采访人员指出 , APP推出的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符合《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中体现的规范企业算法应用、促进算法公开透明的算法治理趋势 , 同时也落实了2022年3月1日生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选项的合规要求 。
针对互联网数据安全及经营问题 , 我国已经陆续颁布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 2021年8月 , 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
“这是针对互联网算法推荐单独制定的管理规范 , 是对《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有效补充 , 能够有效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 引导主流价值导向、充分保护互联网经营良好的市场秩序 。 ”法学博士、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律师对采访人员表示 。
此后的2021年9月 , 《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出台;2022年1月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发布 , 并从3月1日起施行 。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实施的背景便是 , 在数字化时代 , 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广告推荐、信息检索、调度决策等场景 , 极大地影响公众的上网体验和日常生活 。 不过 , 算法是一把双刃剑 。 一方面 , 算法降低了用户信息检索的时间成本 , 满足了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 有利于实现用户和信息的精准匹配 , 改善用户体验 。 另一方面 , 算法不可避免地在数据的收集、处理方面存在局限性 , 最终展现的推荐结果其实暴露了用户的隐私和个人偏好;同时 , 当算法的理念偏离正轨 , 误入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歧途 , 也会引发广告骚扰、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