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前沿科技、艺术与虚拟现实,19位专家探讨人类未来图景】
文章图片
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
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带来以《文化、艺术与科技的交融-Omniverse带您进入全新的数字化世界》为题的主旨演讲 。 他说 , 计算机视觉、AI和深度学习、VRARXR技术、物理模拟技术和超级算力的融合会帮助每一个人都能够都可以去创建自己的数字作品、数字世界 , 而NVIDIA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帮助大家实现这样的可能 。
文章图片
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陈序
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陈序围绕《元宇宙:通往人类身份的解放之路》 , 试图回答元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它仅仅是现实的延伸吗?仅仅是更大、更好的互联网?或者是更低延时的互联网吗?他认为 , 元宇宙的重要标准是“身份” 。 在现代之前 , 身份是一个特权 , 不是每个人都有身份的 。 现代化以来 , 国家给予了人们一个重要的承诺 , 人人平等 , 每个人都有身份 。 但是 , 现代人和身份之间会产生我们熟悉的“斯德哥摩尔综合征” 。 我们为了身份而努力 , 受益于身份 , 又受制于身份 。 而在未来 , 身份就是资产 。
与谈环节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展翼文与三位演讲嘉宾继续展开讨论 。
数字时代与创造力:2021年的加密艺术实践
在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板块中 , 数字艺术品因与NFT(非同质化通证)结合变身为被货币化的加密艺术 。 加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不长 , 但近期在交易上呈现爆发式的发展趋势 , 2021年加密艺术是如何发展的 , 有哪些最新的发展动态?
文章图片
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
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以《数字时代与创造力:2021年的加密艺术实践》为题 , 从CG、头像、观念艺术、金融工程、加密原生五个关键词切入了2021年的艺术实践 。 CG行业的资源积累能帮助区块链行业突围;头像项目回答了为什么加密原生是新事物以及与币民有什么关系;观念艺术早期有影响力的案例是Loot , 代表着加密艺术开始摆脱美术范畴;金融工程被用来形容Pak的作品 , 这是一种区块链独特艺术语言的提炼 , 从这里我们开始看到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加密艺术的必要性;加密原生则是我们一直想要实践的创作方向 。 即用区块链技术作为艺术语言 , 同时表达区块链的人文内涵 , 艺术或许应该有办法间接表达 , 艺术或许应该有更宽容的参与环境 。
与谈环节 , 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袁园与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 , 当代艺术家、华东理工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卓 , Nervina Labs 创始人王博 , 加密艺术年鉴主编、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郭成 , 围绕加密艺术、区块链、数字艺术等话题展开讨论 。
人类认知新世代:虚拟现实与造世伦理
所谓元宇宙 , 一种通俗的说法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创造出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的数字生活空间 。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 现实生活将可能愈发依赖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生活 , 甚至在相当程度上为后者所替代 。 虚拟现实技术既是科技领域的研究实践 , 也是社会伦理层面的探索性试验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得到重塑 , 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虚拟现实对社会伦理的冲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