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V带你走进国际大厂:和亚马逊云科技聊聊初创企业如何直冲“云”霄( 二 )


Lily:
Nathan , 你13年是否也在微软负责这一部分的工作?当时你有遇到什么挑战吗?
Nathan:
其实13年我刚刚进入到云计算行业 , 经历了传统IT企业从软件授权售卖阶段 , 缓慢向云计算生意转型的过程 。 以现在业界发展比较好的某云厂商的生意体量为例 ,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15年它的生意体量可能在16个亿左右 , 但是去年它的生意体量做到600亿 , 翻了46倍 。
可想而知 ,13年整个市场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 。 无论是IT厂商还是云计算厂商 , 它自身对于云计算销售团队的能力 , 对产品的掌握 , 其实还很初级 , 生态里能够去做云的服务和运维的伙伴也非常少 。 另外客户意识还处于闻云色变的状态 , 对于数据安全其实还有很封闭的意识 。
Lily:
中国在亚马逊云科技整个全球生态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顾凡:
中国有它的特色 , 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量 , 中国云计算市场可做生意的盘子全球排名第二(第一大还是美国) 。 从制造来说 , 中国市场够大 , 抛开数字化是第一 , 但是数字化能力没有到第一 。 这就意味着有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 , 需要有人进来 , 帮我们完成传统制造业里的数字化转型 , 这样我们才能说 , 在全球制造都进入数字化时 , 中国没有落下 , 这就是中国特色 。 从这个维度来看 , 中国可能更实在一点 。 有市场有场景 , 只是在用“云”、“上云、用数、赋智”这件事上 , 还没先进到那个程度 。 毕竟这还跟产业人才挂钩 , 也就意味着充满了市场竞争 。
Lily:
其实亚马逊本身是做零售出身的 , 它为什么在“云”上做得这么好 , 当时为什么想做“云”?
顾凡:
这个Andy Jassy(亚马逊CEO)的确做过分享 , 我觉得应该是最权威版本 。 云计算的概念得有个需求方 , 这个很重要 , 当时的需求方就是 Amazon.com 。 2000年~2003年 , 互联网泡沫刚爆掉 , 正在缓慢恢复当中 , 所有公司都要做成本效率提升 。 当时 Amazon.com 已经是最大的电商了 , 所面临的问题是支持电商业务的超大基础设施架构 , 在泡沫破裂之后也得做成本优化 。 为什么我们会做云?第一点 , 就是我们自己有需求;第二点 , 是需要了解需求方的挑战 。 当年正是借助内部需求这样一个机会 , 把云做成了一个外部服务 。
Lily:
对于亚马逊云科技中国来讲 , 咱们客户里是那种您说的传统大客户居多 , 还是这种创新型初创公司居多?
顾凡:
其实应该说它在迭代 , 第一波吃螃蟹的这些人生意可是越做越大 , 尤其是中国互联网客户出海的趋势也很高 。
倪殿令:
每家公司在特定时间点 , 用云计算能帮助它去成长 。 比如 , 早期规模很小 , 但通过数字化技术 , 可以进行业务创新或流程优化 。 无论是大企业或小企业 , 都可以很快通过云技术去成长 , 到下一阶段 , 就能成长为另一种规模了 。
Lily:
您主要是管初创公司生态 , 他们敢吃螃蟹 , 有很多工程师又都是海归 , 所以他们对“云”的接受程度很高 。 但是他们对“云”会不会特别敏感?会不会觉得“云”太贵了 , 不如自己搭一个服务器 , 你们怎么协调他们对价格的敏感性?
倪殿令:
我觉得初创公司第一点考虑的问题 , 是 time to market , 怎么解决客户问题 , 把产品打磨好做出去 , 要最快的速度要敏捷性 , 找到第一个客户 。 我们把初创公司全成长周期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要有产品原型 , 把产品做出来 , 找到第一个客户 , 通过试错不断迭代 , 做一个规模的产品 。 因为“云”本身拉低了所有公司的技术门槛 , 确保了敏捷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