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3月28日消息:3月27日 , 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及上海(线上)两地举行 , 吸引到来自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演讲 ,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关怀 , 旨在为中国当代社会的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提供全新的理念与指导 。

文章图片
主论坛环节中 , 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首先发表了题为"生命的别离:从凄凉到壮丽"的破题演讲 , 他表示 , 死亡与美的阐述 , 并不是一味地赞美死亡、讴歌死亡 , 而是赋予死亡以纯美的意境、意蕴、意味、意思 。 在实务性的认知层面 , 它包括了安宁疗护 , 探讨死亡的尊严美;殡丧料理 , 探讨丧葬的境遇美和流程美;哀伤关怀 , 探讨抚慰的灵性美 。 王一方最后提出美育与生死共同体文化的缔结 , 倡导美丽、诗意、精神的殡葬文化 。
CCTV主持人、作家敬一丹发表了题为"亲情陪伴中的爱与美"的演讲 , 她从自己送别母亲的经历和感受出发 , 提出当无药可救时 , 精神慰藉是"药";天渐暗时 , 信息沟通是"灯";泪别时 , 认识生命是"课";有质量的陪伴 , 是"爱" 。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北京丹曾文化创始人黄怒波发表了题为"山神的孩子--世界之巅的生命审美"的演讲 。 这一位先后登顶乞力马扎罗峰、慕士塔格峰、卓奥友峰乃至珠穆朗玛峰等的登山爱好者、诗人 , 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了向死而生的感悟:"每一次登顶后我都祈祷下山时能看到雄鹰在飞 , 主要是我害怕死亡的死 , 害怕在冰峰上的刚硬……我猜想那些躺在8000米以上仰望太阳的死一定考虑着一千年以上的问题 , 那是一种死在阳光下被照耀 , 被闪亮 , 被慢慢地划过 。 "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委员会成员丛亚丽则带来对《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把死亡带回生活》的解读和启示 。 她引用报告联合主席Dr Richard Smith所言:"临终时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 但往往被忽视 。 当前制度加重了临终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 , 忽视患者尊严 , 增加患者痛苦 , 并导致资源利用不当 。 "为此丛亚丽呼吁 , 重新平衡公众对死亡和临终的态度 , 增强社会和社区力量 , 增加死亡叙事和交流 , 通过提升死亡质量而促进美好生活 。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泰康终极关怀首席执行官陈平发表了题为"安宁疗护之我见"的演讲 。 从1988年中国首家安宁疗护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 , 到2017年、2019年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第一批、第二批安疗病房试点 , 安宁疗护事业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 机遇与挑战并存 。 陈平认为应打造专科医院或病区 , 减轻医保压力;提供居家安疗服务 , 降低服务成本;对接身后增值服务 , 反哺医疗发展 。
哲学博士、生死学专家雷爱民发表了题为"哀悼音乐与音乐哀悼"的演讲 , 他认为音乐哀悼的意义在于节哀、释哀和安哀 , 是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和向往永恒的表达 。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不同群众对死亡的信念是不同的 , 对死亡带来的悲伤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 , 因而哀乐也不只有一种 , 它可以因主题不同而丰富多彩 。 临终场所、墓园、殡仪馆等死亡事件相关场所使用的音乐 , 可以包含离别、告别、悲伤、新生、希望、爱、悔悟等多种场景或情绪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创造性艺术教育及治疗》编委彭勇文发表了题为"诗歌疗法与死亡超越"的演讲和吟诵 。 他提出的整合性诗歌疗法 , 整合了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太极等传统身心锻炼法和表演艺术的声音训练法等 , 吸收国外诗歌治疗的理论、方法 ,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治疗模式 。 他表示诗歌具有表达、凝聚、联结、强化意义与存在等作用 , 从而强化共同目标与价值 , 联结众人成为生命共同体 , 以不朽的精神超越死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