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赢得用户基数 , 就能赢得商业收益吗?这个问题 , 在快手上市后 , 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 答案是——不一定 。 这种用户和估值成绝对正比的思维模型的最大受益者 , 反而是快手生态的各种大鱼 , 他们用这些数据做依据 , 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风生水起 , 甚至敢跟平台叫板 。 不由得让人感慨 , 快手在内容生态方面是成功的 , 但是商业中台的建设上可能还欠缺火候 。
用户规模只是商业的一个先决条件 , 真正的商业模式和闭环的建设 , 才是商业能力的核心 。 被誉为天通苑张小龙的宿华 , 可能也心惊于为什么这么快就经历了领先抖音—和抖音平起平坐—被抖音赶超的过山车 。
02没有品牌增长空间 , 快手最大的瓶颈
同为短视频应用 , 抖音选择了和快手完全不同的内容基调 。 快手主打真实和原生态 , 抖音主打滤镜和美颜 。 抖音在运营上 , 一开始就注重品牌的经营 , 可以说它的商业化探索和实践是很早就介入产品发展的 。
在电商策略上 , 抖音选择了老罗为标杆 。 这是一个性价比非常的选择和良性合作 。 它的核心目标是要告诉用户 , 直播电商也可以售卖高客单价的商品 , 而且是值得信赖的 , 售后也是有保障的 。 而快手在很长的时间里 , 都在默许辛巴一家独大 , 直到辛巴因为过分的膨胀和刚愎 , 在快手失控 , 才将其冷藏 。
在PC互联网时代 , 人们反思天涯的败局和命运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是 , 为什么天涯上的很多版主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 天涯作为平台方却赚不到钱呢?
除了那些文艺的表达 , 其实最核心的是天涯没有搭建商业中台的技术能力 , 也不具备商业运营和服务的能力 。 这一点比照后来的微博就能看得非常清晰 。 新浪在跟各家的微博竞争中 , 除了前半程对政策的超前领悟能力占据了先机 , 最核心的是后半程对于商业中台的搭建能力和运营能力的胜利 。
大部分老牌互联网公司从门户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 , 最大的桎梏其实是原来的品牌广告模式主要靠销售的人力洽谈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服务需要的是产品化的接口 。 对应到快手和抖音的竞争中 , 这种能力的较量也很突出 。 坐拥如此之大的流量 , 竟然不能把辛巴调教到服服帖帖 , 这就是典型的商业运营的偷懒——光拿这个案例当作汇报工作的典型了 。
快手也显然意识到了自己“接地气”的内容调性和品牌需求之间的背离 , 甚至联合LV男装秀进行了首次直播试水 。 但这种服务于商业化的品牌运营 , 和快手本身的内容调性之间的关联是什么?这跟请周杰伦入驻 , 基本是如出一辙的策略 。 相比国际大品牌 , 快手更该抓住的是国潮品牌 , 他们和本土文化之间有必要的衔接 , 又有向着更高更好进化的努力和愿景 , 在心智上也更符合快手的用户 。
快手不是没有经营品牌的空间 , 而是快手的品牌运营策略一直是一种短视的“拿来主义”和显而易见的KPI导向的产物 , 而没有思考和运营出一种和快手同构的品牌商业策略 。 直接拿来的 , 在这养不活 , 造成的结果就是浪费资源 。
而最该在这里生长的 , 又得不到重视 , 也没有沟通的界面和渠道 , 白白浪费生根发芽的时间窗口 。 也许 , 具体到快手商业化内部团队 , 最需要的可能就是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 , 先卸下自己赚多少钱的枷锁和担子 , 而把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定义为如何更好的服务商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