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屈原死后 ,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 渔夫们划起船只 ,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 有位渔夫拿出事先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 丢进江里 ,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 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 有的说黏米可以粘住鱼的嘴 , 使鱼不能吃屈原的尸体 。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 一位老郎中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 说是要药昏蛟龙水兽 , 使屈大夫的尸体免遭伤害 。 后来的人们又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 外缠彩丝 , 发展成粽子 。 这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与吃粽子的来历 。 以后 , 每年的五月初五日 , 人们都要吃粽子 , 喝雄黄酒 , 还要到江上划龙舟 , 以此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 "年年一到五月五 , 召唤屈公回故里 。 "
关于龙舟竞渡源于屈原的最早说法 , 见之于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 , 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 。 伤其死 , 故并命舟楫拯之 。 "同时代的吴均撰写的《续齐谐记》亦载明:"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 , 是日投汨罗江死 , 楚人哀之 , 乃以舟楫拯救 。 端阳竞渡 , 乃遗俗也 。 "
到宋代 , 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 , 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 , 谕令各地官府组织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 , 以纪念屈原 。 宋人梅尧臣在《五月五日》诗中吟道:"屈氏已沉死 , 楚人哀不容 。 何尝奈谗谤 , 徒欲却蛟龙 。 未泯生前恨 , 而追没后踪 。 沅湘碧潭水 , 应自照千峰 。 "元明之际的贝琼写有《己酉端午》吊屈原诗:"风雨端阳生晦冥 , 汨罗无处吊英灵 。 海榴花发应相笑 , 无酒渊明亦独醒 。 "表达了诗人们对屈原的同情与悼念之情 。 此后 , "端午节"就正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 "端午节"及其活动 , 沿袭至今 , 历久常新 。
人们热爱屈原、怀念屈原之情 , 千百年来成为世世代代沿袭至今的风俗 。 端午节这一天 , 都举办赛龙舟、吃粽子的纪念活动 , 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 , 表达对民族英雄和爱国先驱的崇敬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 还有以下不同的说法:
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 ,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 据史书记载 , 伍子胥名员 , 楚国人 , 因父兄为楚平王所杀 , 乃投奔吴国 , 助吴王阖闾伐楚 , 五战而攻入楚都郢 。 时楚平王已死 , 子胥掘平王墓 。 鞭尸三百 , 以报杀父兄之仇 。 阖闾为越王勾践战败 , 受伤而死 , 子夫差继位 , 立志报仇 。 吴军士气高昂 , 百战百胜 , 越军大败 , 勾践请和 , 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 , 应彻底消灭越国 , 夫差不听 。 吴太宰受越贿赂 , 谗言陷害子胥 , 夫差信之 , 赐子胥"历镂"剑 , 令自刎 。 子胥本为忠良 , 视死如归 , 死前交代邻舍人:"我死后 , 请挖出我的眼睛 , 悬挂在东门上 , 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罢 , 自刎而死 。 夫差闻子胥死前之言 , 大怒 , 令人取子胥尸体装入皮革中 , 于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 。 伍子胥含冤死后 , "后世遂划龙舟 , 作救伍员状" 。 传说中伍子胥变成了"波涛之神" 。 这样 , 在江浙一带 , 端午节就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 , 当地居民把过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 。 据史书记载 ,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父亲溺于江中 , 数日不见尸体 。 年仅14岁的曹娥 , 沿江号哭 , 昼夜不停 。 过了17天 , 在五月初五日这一天 , 曹娥也投入江中 。 又过了5日 , 曹娥终于抱着父亲的尸体 , 浮出江面 。 此事传到县府 , 县令为之作文立碑 , 以颂扬她的孝行 。 在今浙江绍兴 , 尚存曹娥之墓 , 现存曹娥碑相传为晋王羲之所书 。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 将她曾居住过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 曹娥殉父之江则更名为曹娥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