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门槛低是OYO早期在国内能够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 区别于传统经济型酒店加盟门槛高、费用高、周期长的模式 , OYO前期仅要求业主拥有30间房便可加盟 , 且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加盟费、软件使用费、经营保证金等 , 仅收取部分商标许可费 , 合同仅签订一年 。 同时 , OYO为加盟门店还提供布草赠送、门店改造等多形式补贴 , 业主甚至不需要改变酒店本身经营的品牌名称 , 仅需原有门头前加上“OYO”宣传牌即可 , 改造时间缩短至半个月到一个月便可正常营业 。
2019年是OYO扩张最迅速的时候 , 曾表示“平均每3个小时”开一家店 。 截至当年5月底 , OYO已遍布300个城市 , 签约酒店达到一万家 , 客房数总计50万间 , 成为国内单品牌规模最大的连锁酒店 。
败走中国市场资本同样钟情于“OYO速度” , 不断输血助力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 2018年8月及9月 , 软银连续领投两轮OYO战略融资 , 合计金额16亿美元 , 跟投机构分别包括红杉资本、光速创投等 , 足见投资人及公司对于布局中国市场的决心 。
然而 , “国内单品牌规模最大连锁酒店”的称号并不好拿 , OYO在中国的发展连连受阻 , 市场对其服务品质低下、盈利能力有限提出质疑 , 还在发展过程中被爆出遭OTA全面封杀、大批业主要求解约等消息 。
飞速扩张下 , OYO对于加盟酒店的品质与服务管理有所欠缺 , 多位消费者曾在体验过后向AI财经社反馈称 , 能看到的改变除酒店统一带有“OYO”标志的布草、洗护用品外 , 酒店在服务与卫生上并没有多少提升 , 甚至还出现入住时房间垃圾桶仍残留垃圾的情况 。 且OYO对酒店内部风格并不作装修改造 , 且加盟门槛偏低 , 因此大量本身品质偏低的门店加盟后 , 对于消费者而言并没有根本性入住体验的改善 。

文章插图
而作为中国连锁酒店行业格局中崛起的“新物种” , 业内人士在了解了OYO的轻加盟模式后 , 更愿意将其称之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 而非酒店运营企业 。 也因此 , OYO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引得诸如美团、携程等OTA平台的强烈反弹 。
OYO试图自建销售系统 , 推广自有预订平台 , 此举引得国内OTA对于OYO的打压 , 前期在美团、携程等旅游网站上搜索OYO基本是搜索不到任何结果 。 “因为OYO不是常规的酒店模式 , 而是流量入口模式 , 受到OTA打压是必然的” , 有业内人士曾向AI财经社表示 。 而OYO本身因为在国内暂时缺乏品牌效应 , 受OTA打压后诸多业主因为流量骤减而不满 , 纷纷向OYO提出解约 。 最终 , OYO不得不妥协 , 为加盟酒店提供OTA平台运营和搜索排名等支持 。
除此之外 , OYO还面临巨头的竞争 , 以华住、锦江、首旅如家为代表的酒店巨头 , 纷纷掉转枪头关注下沉市场 , 其中华住推出“H Hotel”、“一宿”、“星程”等众多对标加盟软品牌;OTA平台同程艺龙也力推OYU酒店 , 皆瞄准OYO教育后的中国单体酒店市场 。
对比竞争对手 , OYO酒店既不具备运营优势 , 同时品牌效应薄弱、流量优势亦十分有限 , 疯狂扩张之下 , OYO越发“力不从心” 。 自2019年下半年 , OYO中国屡屡被曝裁员关店、高层动荡等 。 AI财经社咨询多位曾在OYO任职酒店运营经理等岗位的人员 , 他们大多在这个时间段离开了公司 。
有OYO中国员工曾在脉脉爆料 , 当年 , OYO员工人数直接从12000余人裁到了仅剩2000人 。 其国内的核心高管团队也陆续离职 , 包括此前核心高管团队中唯一有酒店行业背景的首席首席运营官(COO)施振康 , 以及首席人力资源官(CHO)凌震文、首席财务官(CFO)李维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