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型连锁酒店OYO,败走中国市场,2年亏损30亿美元

文|AI财经社 张可心
编辑|陆佳
OYO , 一个来自印度的酒店品牌 , 曾被称为中国住宿业最大的意外 。
自2017年11月在深圳落地第一家酒店后 , 仅一年半的时间便实现中国300座城市覆盖 , 签约酒店数量合计1万家 , 客房总数达50万间 。
对比国内连锁酒店品牌巨头截至2018年底数据 , OYO成功超越锦江国际酒店集团旗下7天连锁酒店的门店及客房总数 , 挤进全国前三 。 然而 , 没过多久 , OYO就出现关店裁员、资金紧张的情况 。
如今 , 在相继经历过关店裁员、高管动荡以及落寞撤退中国市场后 , OYO终于选择站到资本市场的大门口 。 这只几乎快要被遗忘的独角兽终于要上市了 , 然而其亏损的状况却没有改变 。
独角兽上市“解难”?日前 , 印度经济型连锁酒店OYO向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正式递交上市招股书 , 目标融资约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亿元) , 公司整体估值约580亿元 。
OYO曾是当之无愧的超级独角兽 , 据招股书显示 , 截至今年9月30日 , 软银与OYO创始人兼CEO李泰熙(Ritesh Agarwal)分别持股46.62%和33.15% , 为公司第一、第二大股东;同时OYO股东席位中还囊括了红杉资本、光速创投、滴滴、Airbnb、微软、华住等一众明星投资机构及企业 。
2013年 , 年仅23岁的李泰熙在印度创立了OYO , 2017年OYO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 一举成为打破中国连锁酒店行业格局的“新物种” 。 仅一年内 , OYO获得超10亿美元融资并实现“光速”扩张 , 使得整个行业“闻之色变” 。
然而没想到的是 , 急速扩张下的OYO也“流血”不止 , 再加上酒店旅行业天生重服务、重体验 , OYO被质疑服务品质低下 , 其品牌也因为在国内缺乏深耕从而导致获客成本高昂 。
“高举快打”之下 , 2019年下半年 , OYO中国市场便开始频繁出现关店裁员、高管动荡等经营问题 。 加上2020年突发疫情 , 使得OYO不得不做出从包括中国在内等多个主力市场撤退的决定 。
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1财年 , OYO营收约5.57亿美元 , 亏损近5.26亿美元;此前两个财年更是合计亏损近30亿美元 , 相比而言 , OYO此番IPO计划融资12亿美元似乎也难补亏损 。
酒店界“拼多多”的崛起OYO堪称奇迹的地方就在于 , 无论锦江、华住还是首旅 , 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都至少已经发展10年以上 , 而OYO在中国仅凭一年时间便在规模上几乎与它们“平起平坐” 。
OYO最早于2013年在印度起步 , 李泰熙通过说服数千家经营不善的印度廉价单体酒店 , 以特许加盟方式联合起来 , 冠以“OYO”品牌运营 。
当时 , 印度廉价单体酒店普遍“脏乱差” , 缺乏标准化服务与设施 , 李泰熙做的事情正是通过品牌连锁运营模式 , 要求酒店使用统一的品牌标志 , 免费提供Wi-Fi、空调、品牌卫生洁具等硬件标准以及线上化运营 , 再标以低价售出 , 满足预算有限的旅行者对于舒适住宿的基本诉求 。

印度经济型连锁酒店OYO,败走中国市场,2年亏损30亿美元

文章插图

短短三年时间 , OYO就成长为印度最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 , 业内人士习惯将OYO称作住宿业的“拼多多” , 因为它瞄准的就是印度低线城市基于酒店连锁化程度偏低 , 而产生的标准化住宿需求 。
与印度酒店市场类似 , 中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率亦常年处于较低水平 。 2020年 , 全国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客房数是238万间 , 非连锁客房数是704.3万间 , 连锁化率仅25% , 对比欧美成熟市场60%-70%的连锁化率 , 中国经济酒店连锁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
虽然当时的如家、华住、锦江等巨头已经在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 但如家、汉庭、7天等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所收取的不菲加盟费使得众多单体中小酒店主难以承受 。 而巨头们近几年的发展重心又基本都聚焦在发展中高端业务支线 , 致使一大批生存于三四线城市的单体酒店 , 因本身盈利有限 , 再加上线上经营能力匮乏 , 一度游离于中国酒店巨头体系之外 。 而OYO正是瞄准了国内非一线城市以及下沉市场中标准化酒店的空白市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