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亿人“拼”到6亿人“拼” , 从一开始的不屑 , 到后来的“真香” , 5岁的拼多多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的一个奇迹 。
2015年9月拼多多成立 , 随后在一片红海的电商领域“开挂”发展 , 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上市;上市后不满2年 , 其市值就突破千亿美元 , 达到这个数字 , 淘宝用了5年 , 京东用了10年 。
这个奇迹的缔造者 , 是一个外表普通、戴着黑色眼镜的“80后”黄峥 , 他只用5年时间身价就超过了马云 。 那黄峥之前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能成功?

文章插图
01 第一份工作成了创业的灵感
最近我在读《数字化引擎》 , 其中提到黄峥之前在游戏公司工作 , 游戏公司的本质就是使人愉悦 , 所以黄峥对利用游戏化体验让人愉悦有很深的理解 。
于是 , 黄峥开始在拼多多中尝试使用“拼团”来刺激用户消费 , 拼多多并不直接给人优惠 , 而是通过分享/砍价 , 让用户在趣味活动中获得便宜 。 当他发现拼团带来了极大的用户传播和裂变效果后 , 才在这种游戏化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拼多多 。
拼多多一直想成为“迪士尼+Costco” 。 Costco的部分 , 指的是拼多多赖以生存的电商业务 。 而迪士尼的部分 , 指的是拼多多一直致力打造的游戏化体验 。 例如 , 其中的多多果园就是一个小农场 ,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登录、社交等行为获得农场资源 , 再种植在自己的果园里 。
黄峥认为 , 在未来 , 用户真正看重的不是价格 , 而是是否有快乐的体验 。 只要够好玩、够有趣 , 用户就会愿意留在这里 。
依靠着对用户的深刻洞察 , 依靠着工具和游戏化体验 , 拼多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商行业的秩序与思维 。

文章插图
02 下层用户不是低端市场 , 而是大众市场
时间拉回到2015年 , 那时正是一个电商行业“两极争霸”的时代 , 淘宝、京东以迅猛的势头纷纷抢占市场 , 从当时的中国电商格局来看 , 拼多多并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
但是黄峥选择了当时淘宝和京东都还没有注意到的“下沉用户” , 但这块被淘宝、京东近乎放弃的市场 , 恰恰是黄峥眼里的宝地 。 他说:“拼多多关注的不是低端市场 , 而是大众市场 。 ”
有人曾对它不屑一顾:用拼多多=贪小便宜=生活质量差=混得不好 。
但是b站up主郭杰瑞做的拼多多测评总结倒是很客观:
“总的来说 , 拼多多的东西很便宜 。 但你不要所有的东西都从这个APP里买 , 那些比较容易制造的东西 , 比如袜子、手机壳、被子这些 , 你就可以买便宜的 。 ”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2019年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想新电商的最大特征是普惠 , 这是由它诞生的时代决定的 。 ”
事实证明 , 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 没有人会拒绝9.9一箱的芒果 。

文章插图
03 颠覆人找货 , 开创货找人
拼多多的崛起并不只是抓住了“下沉市场” , 也不只是商业模式创新 , 更根本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 。 可能大部分人没注意过 , 早期拼多多App里是没有搜索框和购物车的 。
它完全是通过微信场景 , 基于人际关系链推荐物品 , 用拼团的方式让用户直接下单购买 。 拼了什么就买什么 。 这个逻辑 , 就一反淘宝“人找货”的逻辑 , 而是“货找人”的反向逻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