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有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五 )


《四书五经》之《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 《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
《四书五经》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 。 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 四书:《伦语》,《中庸》,《孟子》,《大学》 。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 本来还有“乐”的,估计董仲舒嫌这个名字不好听,就把它删掉了…
四书五经有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哪些“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 。 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 。 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 。 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 。 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 。 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 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 。 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 。 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 。 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 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 。 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 。 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 。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 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 。 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 。 《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② 。 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 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 ”③这里没提到中庸 。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 。 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 ”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 。 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