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答案是网友推荐的 。
四书五经是哪些?
简而言之,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五经指的是五经:易、术、势、理、春秋 。
虽然这些经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奉为经典, 但实际上有不同的时代 。 今天我们把儒家经典统称为十三经, 起源于南宋, 但在此之前有几个时期, 不同时期对经典有不同的见解, 要注意 。
其中《礼记》是指汉代的礼仪, 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 。 汉代称“十里”, 晋代称“伊犁” 。 同时, 还有两本关于礼仪的书:《周立》和《礼记》 。 到东汉时, 学者郑玄对这三部礼书作了注释, 合称三礼, 唐代以后列入经书 。
另外, 我们最容易出错的《春秋》这本书是鲁国的史书 。 当我们说《春秋》时, 我们通常指它的注释书《左传》、《杨公传》和《谷亮传》 。 东汉以后, 《左传》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 。 通常我们说《春秋》是指《左传》 。
四书在先秦之前就有了, 当时还没有四书这回事 。 其中《论语》编纂了孔子死后的言行录, 孟子是
记述旧中国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 而<大学>与<中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 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的, 到南宋时, 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 并且和<论语>、<孟子>合编为一套丛书, 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初级入门教材, 叫做<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四书”, 步兴淖邮椋送饣褂懈霰鸪平小把в孤勖稀薄?
另外, 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 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 是儒生的必修课, 它们是诗、书、礼、乐, 时称为四术, 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 。 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 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 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 后人称之为“六艺”, 也叫六经 。 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 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 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 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 。
而所谓国学中儒学的十三经一说, 则是在唐朝的科举发明以后, 前面提到的礼分三礼, 春秋分三传, 分开计算则是九经, 唐太学里作为标准的经文由前九经再加<孝经>、<论语>、<尔雅>, 最后到宋朝时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经书, 共十三种, 以后再没增加, 但十三经名字的由来更晚, 大致在明朝汇刻<十三经注疏>和<十三经古注>才正式有了现在通用的十三经之说 。
最后提提尔雅, 该书实际上是汉朝人在战国时代学者们积累的训诂资料的基础上编定的一部按意义分类解释的古典字典, 因为对读古经(严格意义上讲, 中国人一直在读古书)很有帮助, 所以被尊为经书 。
古代有个对子:三星日月光, 四诗风雅颂 。 其中风指国风, 诗经的一种, 雅是大雅小雅的统称, 颂也诗书中的一种载体 。 关于此节, 将在以后论及对联的艺术一节谈及 。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为儒家经典, 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 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 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 简称为《四书》 。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 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