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 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 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 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 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 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 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 并曾说“《四子》, 《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 具有划时代意义 。 汉唐是《五经》时代, 宋后是《四书》时代 。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 其中, 《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 不过, 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 他们认为,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 以授孟子”的 。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 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 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 所以称为 “四子书”, 简称即为“四书” 。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 其 中, 《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 《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 所以称为“集注” 。 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 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 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 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顺序 。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 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 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 所以, 朱熹死后, 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 从此盛行起来, 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 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 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 由于这些因素, 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 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 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 所以, 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 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 。 事实上, 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 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 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四书指儒家的四部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五经有哪些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 还有一本《乐经》, 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 只剩下五经 。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 还有一本《乐经》, 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 就只剩下了五经 。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 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是指《诗》《书》《礼》《义》《春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