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普遍认为 , 众多平台争相“去跨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政策波动接二连三 , 换谁也受不了
跨境电商行业在2016年经历了政策上的巨大波动 。 4月8日开始执行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政在施行之初几乎动摇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基石 , 让包括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巨头在内的大部分跨境电商平台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
虽然新政最终没有完全实施 , 但平台们的遭遇已经不可挽回 。 为了降低政策变化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 , 跳出不稳定的政策红利 , 平台纷纷寻求转型 。 上述部分企业增加一般贸易商品、探索开放平台模式、建立生态圈等尝试便是这类转型的结果 。
除48新政外 , 10月开始执行的奶粉监管新政也让跨境电商从业者捏了一把汗 。 目前 , 新政的实行范围是否覆盖跨境进口的奶粉产品还有待商榷 , 但从业者显然已禁不起这番折腾 。 政策 。 政策波动也就成了“去跨境化”的直接诱因 。
二、玩儿跨境的太多 , 不新鲜了
在跨境电商风风火火地发酵了两年的今天 , 消费者海外消费的习惯已经基本养成 , 越来越多的平台试水海外购业务 , 跨境电商已经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 。 众多平台形成了严重了同质化竞争 , 再难看到亮点和爆点 。
跨境电商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值得再讲了 。
【那些“去跨境化”的电商平台】大量玩家的涌入也造成了跨境电商行业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 。 跨境集市CEO单新宁指出 , 这种情况在母婴品类中更为明显 , 在新政施行前后 , 保税仓中纸尿裤的存量已经严重饱和 。 由于库存积压 , 商品出现了新品价格和库存价格两种价格 , 价格体系被严重扰乱 。 次品和假货也掺杂其中 。
三、资本望跨境而却步 , 跨境闻资本而色变
从48新政到现在 , 跨境电商从业者受尽了资本方的冷眼 。
资本对跨境电商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 半年内 , 仅有蜜芽、达令、贝贝网和格格家等电商平台拿到融资 。 且有业内人士表示 , 资本方也并非看重这几家平台的跨境业务 , 而是对其生态圈、市场潜力等方面更感兴趣 。
有信达集团副总裁张炯表示 , 跨境电商平台们的“去跨境化” , 一方面是向资本方展示其转型的力度和前景 , 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有更多元化的发展 , 吸收更广泛的用户群 。
跨还是不跨 , 这是一个问题
说了这么多 , 这些平台的“去跨境化”到底是对跨境电商面临的困难的妥协 , 还是一种积极的面对?现在还无法定论 。 但无论怎样 , 只围绕着“跨境”这个概念原地踏步一定不是出路 , 就像UEQ创始人杨学海在2016亿邦跨境电商峰会上说的那样 , 不要迷恋跨境 , 要多条腿走路 , 跨境并不是进口的全部 。 大家拼来拼去 , 拼的还是电商本身那些事儿:怎么把货卖好 。
双十一和黑五已经近在眼前 , 脱掉跨境这顶“帽子”的平台们能有更加亮眼的表现吗?
本文"那些“去跨境化”的电商平台"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19863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