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淘模式在国内市场悄然兴起,经过两年快速发展大量跨境电商平台纷纷涌现,平台间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新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 。 电商巨头与一众创业公司陷入混战,另一方面在海淘模式的冲击下国内的一些实体产业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 但随着海淘模式的逐渐成熟国内消费者的购买情绪也趋于理性,而海外电商平台的涌入也促使国内跨境电商不断改变,行业的风口要变了?
海淘不等于跨境电商政策转变后行业内一地鸡毛
很多有过多次海淘经验的人都会将海淘与跨境电商画上等号,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 首先跨境电商的主体是资质企业,而海淘的主体一般是个人 。 跨境电商一般采取的是集中通过海外采购货物,囤货于试点城市的保税区仓库的形式来实现“网购保税”,而海淘是指消费者不依赖代购商家,直接去国(境)外网购淘货 。 从形式上来讲跨境电商平台要比海淘意义更广,但现在一些较大的新兴跨境电商平台初期却是由海淘模式发展而来 。
近两年跨境电商井喷式的发展是基于政策和人口红利,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交易规模合计2064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相较2014年保持了近60%的高增长率 。 而反映个人海淘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者出境游消费支出达2290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38.87%,由此可见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在日益增长,但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未来也将进入行业洗牌阶段,特别是对政策转变的适应能力将成为未来生存的关键 。
2016年3月24日财政部连夜发布三个通知表示,我国将自4月8日起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 。 这表明,传闻B2C(商对客)进口跨境电商,以及海淘相关的税收政策已经落地,跨境电商个人交易每次限2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20000元,限值以内关税税率暂设为0%,此政策重点是限制消费者单次及年度交易额 。 新政实施一个星期后在各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单量出现锐减,中小电商还传出大面积断货的消息 。 但很快海关总署宣布新政暂缓执行,过渡期的截止期为2017年5月11日(含11日) 。 虽然暂时缓解了局面但是缓冲期过后,跨境电商创业者们又将何去何从?此次事件已经充分说明政策红利的减弱将为跨境电商原本严峻的行业环境带来毁灭性打击,一大批如蜜淘这样的新兴平台将在冲击之下相继倒下 。
跨境电商与实体产业陷入双杀怪圈
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产品被引入中国,受此影响国内的一些实体行业的产品销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例如,在乳制品行业,如今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国外奶粉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这使得国内的传统乳品经销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乳企的销售状况大不如前 。
以国内上市乳企贝因美为例,根据其财务数据显示在2008年与2009年间,贝因美保持了快速发展,净利润涨幅曾一度超过2倍 。 但在2014年海淘模式开始悄然盛行,贝因美的业绩也开始逆转,当年的净利润就出现了大幅下滑甚至不足上一年的1/7 。 而在2015年,扣除政府补贴后,公司已出现亏损 。 今年上半年其亏损额已累计高达2.1亿元 。
对于贝因美的全线溃败很大程度上是受海淘模式的影响而陷入价格战,而贝因美又将降价的损失转嫁给渠道商,从而导致贝因美跟渠道商的关系恶化,形成了一个难以缓解的恶性循环 。
【海淘与国内实体业遇双杀】或许你会认为获得了价格与用户群体优势的跨境电商日子一定要好过很多,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 据悉,跨境电商平台在激烈的竞争下为了能够吸引流量,补贴成为了不二选择 。 以母婴电商中的主打产品纸尿裤为例,一包5kg以下90片的花王纸尿裤从日本采购运至国内销售的成本在150元左右,而在去年各大平台厮杀的高峰时期,其售价低至70—80元,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包平台就亏了50%,一些跨境母婴电商平台仅纸尿裤一项一年就亏损1000多万 。 表面上看消费者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但实际上这破坏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同时高昂的补贴成本也将成为压垮跨境电商行业的最后一棵稻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