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浔阳之情,感谢您的邀请 。

文章插图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也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 。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文章插图
我很喜欢读书,读过一些书,现与各位朋友分享我认真读过的两本书,交流以下:
1、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是一本近10年来非常畅销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zhi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 。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
2、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数十年心血 。全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zhi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zhi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 。
总之,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weiyi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 。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 。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 。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
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 。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 。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 。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 。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minzu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 。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minzu感情来分析问题 。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 。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 。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 。”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 。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 。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 。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 。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