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 。 但其生产的关键则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 则必须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为此 , 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
之前我们知道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量×剩余价值率 , 其中预付可变资本量=单位员工工资×员工总人数 , 而预付可变资本量是以人工成本的方式作利润的减法 , 而员工人数又是以剩余价值的方式做利润的加法 , 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单位员工工资 ,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文章插图
答案是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 员工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取决于他每天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 , 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动又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 , 因此 , 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 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 。 劳动力的提高 , 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缩短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从而用较小的量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 。
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资料中 , 衣食价值的地区差别不大 , 而其他几个生活资料方面越是发达的城市其生活成本也越高 , 劳动力的价值也就越高 , 这也就是为什么边远地区的人喜欢在外地打工的原因 , 本地的生活成本低 , 劳动力价格低;外地的生活成本高 , 劳动力价格高 。
员工的工资不仅要满足个人再生产劳动的需要 , 能够让他自己活下去 , 还要满足家庭再生产 , 能够有一部分工资应对小孩教育、养老、医疗、住宿、婚丧嫁娶 , 如果其工资长时间无法满足其再生产劳动的必需 , 那么他只能辞职跳槽 , 都是要恰饭的嘛 。
所以当某地区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很低时 , 其工资必然是很低的 , 比如农村的义务教育、医保 , 不包括天价彩礼的话 , 其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 农村地区的员工工资也必然是极低的 。
最后说一下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通过延长工作日总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叫作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 前文讲的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 除生产资料生产力的提高外 , 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 同样是8小时 , 以前每小时生产2件衣服 , 一天16件 , 6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 , 生产12件件 , 剩余价值为4件 。 ;现在换新机器每小时4件衣服 , 一天生产32件 , 6小时24件衣服 , 剩余价值为8件 。 在不加班的前提下提高了剩余价值 , 而绝对剩余价值讲的是以加班为主要方式以延长工作时间的手段 。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因为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
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 , 原来的剩余价值为4件衣服 , 现在采用新机器后为8件衣服 , 那么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率提高后的剩余价值-原来的剩余价值=8-4=4(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