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品牌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海尔电器质量怎么样?( 五 )


与此同时 , 海尔创客所有制在国外小微化的运作模式也逐步展开 。 例如海尔兼并GEA后 , 改变传统股东第一的理念 , 用户成为员工的领导 , GEA的组织架构也从原来的科层制转变为小微化组织 。 颠覆GEA传统的“继任者”选拔计划 , 变选拔为“竞单承诺” , 通过抢单的形式成立了三人的领导小组 , 角色转换迅速 , 从领导变为支持和资源提供者以及引领目标驱动者 。 2017年 , GEA达到过去10年最好的业绩 , 收入增幅优于行业 , 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
海尔基于人单合一模式 , 用创客所有制激励每个人成为创客 , 成为自己的CEO , 为全球所有创业者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 也为所有企业保持基业长青提供了可借鉴的机制 , 以共同面对时代巨变 , 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引爆引领 。
海尔的全球品牌战略

海尔品牌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海尔电器质量怎么样?

文章插图

海尔收购的新西兰的高端奢侈家电品牌 , 超静音高端家电 , 一台五门超静音电冰箱售价5万人民币 , 享誉畅销澳洲与新西兰中国的奢侈家电市场 , 在新西兰家誉户晓 。

海尔品牌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海尔电器质量怎么样?

文章插图


海尔品牌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海尔电器质量怎么样?

文章插图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4年12月26日 。 在张瑞敏时代企业管理思想和经营哲学指引下 , 海尔集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连续实施战略转型 , 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和网络化战略阶段 , 从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物联网时代引领的生态型企业 。 2017年 , 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2419亿元 , 全球利税总额首次突破300亿 。 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24个工业园、108个制造工厂、66个营销中心 。
一、名牌战略阶段 , 海尔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 , 改变员工的质量观念 , 提高员工的质管素质 , 以过硬的质量创出冰箱行业第一个中国名牌 。 1985年还处在中国经济的短缺时代 , 电冰箱市场“爆炸式增长” , 但仍然供不应求 , 很多厂家没有动力提高品质 , 大上产量但不注重质量 。 别的企业年产量都已经百万台了 , 海尔才不到十万台 。 海尔的观念是如果员工素质不能支持 , 盲目扩大规模只能丢掉用户 。 海尔大胆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理念 , 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为目标 。 这时 , 海尔发生了“砸冰箱”事件 , 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点名批评海尔 , 但正因为这一事件 , 唤醒了海尔人“零缺陷”的质量意识 。 后来 , 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了电影《首席执行官》再现了“砸冰箱”的场景 。 1989年市场疲软 , 很多冰箱厂家降价销售 , 但海尔提价12%仍然受到用户抢购 , 当时一张海尔冰箱票的价格甚至被炒到上千元 。 海尔创业仅用四年时间 , 拿到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枚质量金牌;1990年 , 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和中国企业管理金马奖;1991年又获得全国十大驰名商标 。
二、多元化战略阶段 。 借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机遇 , 海尔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 , 从只干冰箱一种产品发展到多元化 , 包括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 。 那时 , 舆论称“海尔走上了不规则之路” , 行业也认为企业要做专业化 , 而不是“百货商场” , 而海尔则认为“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 海尔冰箱已做到第一 , 在管理、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移植的模式 。 另外 , 不管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 本质在于有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 事实证明 , 开始坚持做专业化的企业后来也开始做多元化了 , 海尔起步比他们早了至少十年 。 海尔的兼并与众不同 , 并不去投入资金和技术 , 而是输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 , 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 , 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 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这个案例在1998年被写入哈佛案例库 , 张瑞敏也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 这样 , 海尔在中国家电行业奠定了领导地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