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涉足大屏的四种姿势
武术上常说 , “师傅一个 , 不同打法” 。 苏宁、天猫、京东、国美四家此前在零售升级上就玩出了不同的花样 , 此次进军大屏领域也是如此 , 不仅在时间上有先后 , 在具体模式上也分别自成一派 。
先看天猫 。 天猫可以算是最早涉足大屏领域的渠道商 , 虽然并未推出电视整机 , 但在2014年 , 其就已经联合国内众多智能电视盒子厂商共同打造的网络高清机顶盒产品“天猫魔盒”通过“天猫魔盒” , 彼时“互联网电视”的概念刚出现不久 。 用户除了可在电视上免费观看高清电影电视、玩体感、热门大型3D游戏、网络购物、支付水电煤费用等等功能 。 “天猫魔盒”可以看做电视外置的新功能模块 , 天猫所做的 , 是通过“新模块”赋予电视智能、联网等能力 。
再说苏宁 。 仅就大屏产品而言 , 苏宁在2010年左右就已有布局 , 但如果谈“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这些新的产品概念 , 还应该从2015年PPTV发布相关产品开始 。 与天猫不同的是 , 苏宁直接涉足整机领域 , 尽管PPTV也发布了盒子类产品 , 但主推的依旧是智能电视 。 PPTV此前的目标是形成 “硬件+内容+服务+电商”闭环生态系统 , 苏宁能够对PPTV电视进行的赋能主要在五个方面:内容、服务、资金、供应链以及渠道 。
接下来是国美 。 国美在2017年进军大屏领域 , 与苏宁相似的是 , 国美直接布局整机产品 , 不同的是 , 国美选择了将自身作为旗下电视产品的品牌载体 。 继去年年中祭出第一款自有品牌电视以来 , 国美近期又推出首款带有语音功能的自有品牌智能电视“刀锋” 。
从时间来看 , 京东入局最晚 。 5月2日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 , 子公司雷鸟科技已与京东达成合作意向 , 后者拟以3亿元人民币认购雷鸟科技新增股份 , 获得6.67%的股权 。 双方将基于互联网基础能力、内容及服务、生态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 。 为与自身体系关联并不强的第三方平台赋能 , 这是京东与上述三家渠道商的最大不同 。
谁的模式更靠谱
有一本叫做《大漠谎颜》的书中有这样的一句:“人生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 。 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 。 ”对于“渠道商+大屏”业务来说 , 模式的不同 , 或许最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
天猫尽管有魔盒 , 也通过YunOS赋能了一些第三方智能电视盒子产品 , 但电视盒子实际上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 毕竟 , 需要由电视盒子来做智能、联网等赋能的 , 通常是传统电视产品 , 但近年来 , 智能电视的普及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 对电视盒子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
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 , 2017年 , 中国OTT盒子市场销量规模是1047万台 , 同比下降24%;销额为24亿元 , 同比下降21% 。 相较之下 , 捷孚凯(GfK)发布的报告显示 , 截至2017年上半年 , 全球智能电视零售量占比已从2016年的51%升至59% , 中国作为智能电视市场的领头羊 , 自2013年开始 , 随着互联网品牌进入和传统品牌不断跟进 , 其普及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达到89%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