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成名太早, 也许是履历太丰富, 创办口袋购物时, 王珂的做事风格表现得极其老练, 给人的感觉总有股“少年老成”的味道 。

文章插图
在PC互联网称雄的当口, 预先押注移动互联网, 高喊“未来只有移动互联网, PC互联网的价值将会是零”;口袋购物上线之初, 为了“蹭流量”盯上淘宝, 不惜将网站改叫逛淘宝;为了挖到行业大牛, 他巧妙搬出雷军这张金字招牌, 收效甚佳;在阿里和京东两大超级巨头的重压下, 他拉来腾讯1.5亿美元投资, 成功站队 。
这样精明的人, 这样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 值得回味与深思 。
“出名要趁早”
王珂出生于1984年, 如今不过是刚迈入而立之年不久, 但他的为人处事又有着与年纪不太符的练达 。

文章插图
张爱玲曾说,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 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 ”对于这句话, 王珂是不太认同的, 多年前接受采访时, 他曾直言不讳地坦白“其实我特别讨厌媒体 。 ”早早成名的他, 有过被“盛名所累”的经历, 乃至于此后鲜少再出现在媒体面前 。
在青少年时代, 王珂便因有着不同寻常的辉煌经历而成为媒体屡屡报道的对象, 做过各种采访也上过电视 。 9岁那一年, 他开始接触互联网自学编程, 11岁学用C++, 14岁考过MCP, 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微软认证专家 。 初二时, 写出一款差点被以色列一家公司以百万美元购买的软件, 17岁被美国加州大学录取, 几经波折后放弃, 当年随即创办自己的第一家软件外包公司 。 21岁时二次创业, 创办了一家被盛大看上的公司——好望角信息技术 。
当一个人的整个青少年时代, 都处于掌声与追捧围绕的环境时, 容易“飘飘然”, 迷失方向 。 有一天, 他发现自己变得骄傲了, 开始自我反思, 甚至还专门将中国所有见过媒体的企业家研究了一遍,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这些企业家在刚刚曝光的时候, 基本上都摔过大跟头, 做过特别傻的决定, 而这对创业者来说可能是一个灾难 。 ”
于是, 他开始“夹起尾巴”, 只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 如果后来为口袋购物站台“吹风”, 鲜少有人知道他的前两次创业 。
虽然王珂吃过“成名太早”的苦头, 但其实不可否认的是, 这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他看问题的高度, 成就了他处事的练达, 也为他后来的创业铺平道路 。 就像台湾填词人李宗盛所说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
奇招百出的第三次创业
跟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一样, 王珂也是被雷军“忽悠”到北京去的 。
2010年底的时候, 在一次聚会上他与雷军闲聊, 无意中聊到导购, 没想到雷军突然来了一句“导购是一个很大机会, 我们一起干吧” 。 这算是当场邀约了, 有雷军这个大咖背书, 再加上两人相识较早, 在王珂创办好望角之时, 也曾是竞争对手(雷军与陈年创办了我友网), 算是知根知底了, 因此他自然乐于接受, 随即回答一句“好啊!”
末了, 雷军补了一句北京人多, 去北京吧!此前王珂一直待在厦门, 于是, 在做导购仅仅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时, 两人凑了一笔资金作为启动, 跑到北京去了 。
众所周知,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 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 作为创业老兵, 王珂必然心里有底, 地利有了, 就是人多的北京 。
做好望角的时候, 王珂就注意到电商行业有个很怪的现象, 就是不管是大小商家, 都赚不到钱 。 细细研究一番后发现, 是流量太贵使得整个行业进入“死胡同”, 一般情况下, 消费者刷页面通常在刷到第五页时就没什么耐心往后刷, 因此排名靠前的成本基本都用在买流量上, 而靠后的没有什么成交量, 也挣不到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