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相关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 他们争知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 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
2、?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 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 家家都洒扫庭道除,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 悬于堂中 。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制成人形或虎版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 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 用以驱瘴 。
3、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 以五彩权丝系臂, 名长命缕, 一名续命缕, 一命辟兵缯, 一名五色缕, 一名朱索, 辟兵及鬼, 命人不病瘟” 。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 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 仲夏端午, 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 是龙飞天的日子, 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 乃大吉大利之象 。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 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 节俗内容丰富 。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 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 至今不辍 。 [1][2][3][4]
端午节, 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 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 总的来说,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 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 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 2006年5月, 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 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2009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端阳节、龙日、龙舟节、天中节等
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 俗重此日也, 与夏至同 。 ”端, 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 称“端五”也即“初五” 。 《说文解字》:“端, 物初生之题也”, 即说端为初的意思, 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 以五月初一为端一, 初二为端二, 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 因此, 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 谓之端午 。 [6]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 天干承载天之道, 地支承载地之道, 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 根据干支历, 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 第五个月即“午月”, 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而午日又为“阳辰”, 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 [3][6][7][8]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