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 达二十多个, 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 [9]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 故名 。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 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 达到最高点, 午时尤然 。 ”[3]
上古干支纪元法, 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 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 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 正月建寅, 第五个月即为午月, 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 到了汉代时, 由于南北统一, 历法变动, 朝廷为了方便过节, 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3623835历五月五日 。 [10][11]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南方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12][13][14], 南方先民使用舟船普遍, 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 。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故称龙舟节 。 端午扒龙舟后来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 。 [15][16][17]
在上海部分农村, 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 如奉贤、南汇等地区, 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 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 [3][18]
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 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 。 仲夏端午“飞龙在天”, 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 龙气(阳气)旺盛 。 《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 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 [19][20][21][20][16]
端午时值仲夏, 是皮肤病多发季节, 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 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 。 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 故称浴兰节 。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3][22]
菖蒲节、艾节
【端午节的来由作文400字 端午节的来由】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 端午阳气旺, 且艾、菖长势茂盛, 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 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 [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