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父母要尊重孩子,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多让孩子做一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
4. 孩子自己遇到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去处理 。
5. 父母管教孩子不能太严格,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心情愉快,自然心理没有缺陷 。
父母们想学习育儿知识,可以关注我,侯妈每天给你分享 。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都是哪些阶段?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经历以下几个关键的时期:
1、两岁左右,开始出现独立意识 。这个阶段,孩子会把自己想要的表达出来,还希望那些东西永远都是自己的,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我的”、“我要” 。生活技能、运动技能和语言能力等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已经可以开始自己吃饭,尝试自己穿衣等 。
2、六岁左右,是与母亲真正分离的起点 。这个阶段,孩子既想要独立,又必须依赖妈妈 。六岁才是孩子与母亲真正开始分离的起点 。孩子的内心充满矛盾,爱走两个极端,也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 。
3、九岁左右,是独立而执着的年龄 。这个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在感情上表现出对他人不再过度依赖,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恋 。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生活事情,有较强的安全感 。随着独立性的增强,爱思考、喜欢与人为善,也就成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典型特征 。
4、青春期前后,为独立向各方宣战 。独立是孩子整个青春期一直在追寻的东西,渴望脱离父母,树立自己的形象 。一个孩子在整个青春期期间的所有一切,都是在寻找自我:认识自己、界定自己、依靠自己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内心的想法 。
在上述每一个关键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任务和需要具备的自理能力都不一样,所以父母的关注点也会不同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错过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些关键期 。否则,我们的孩子就将永远无法长大成人,即使生理上长大,心理上仍然处于孩子的时期 。
两岁到六岁:重点关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如果没有在幼儿阶段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越到后面就越难自立 。一旦父母成为孩子的靠山,孩子自然不愿意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导致他们心理上无法断奶、精神上不能独立,甚至缺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
从两岁以后,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任务,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一些事情 。比如,一个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饭、自己背书包、自己整理玩具等等;四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洗澡、自己上厕所、自己整理衣服和床、自己清洗盘子等等;六岁左右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可以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食物、自己叠被子和衣服等等 。
六岁到九岁:重点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岁以后,孩子将告别没有太多压力的幼儿阶段,进入小学,迎来人生diyi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 。而学习这件事,要靠孩子自己来,父母不能成为主角 。因而,在小学低年ji,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
家长可以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回家后主动做作业;2、作业之前先复习,做好作业后要预习;3、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一遍;4、不会的题目自己先想办法解;5、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不磨蹭;6、自己整理书包;7、留心观察生活;8、喜欢独立思考等 。
九岁到青春期前:重点关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九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在学校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因而爱思考就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其实,独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会独立思考 。一个从小喜欢独立思考的人,长大以后就比较有主见,不容易随波逐流,更不会盲目跟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