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日风俗 腊八节习俗( 二 )


腊八节吃冰, 来年就不会肚子疼了 。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乾县的特色风味产品 。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有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 。 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 。 据说腊八粥来自印度 。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 古印度北部卡皮罗卫国(今尼泊尔)清教国王的儿子 。 他看到所有的生命都在遭受出生、死亡、疾病等痛苦 。 他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 弃位出家 。 一开始没有收获, 苦行六年后, 腊月初八, 我在菩提树下成佛 。 这六年苦行, 每天只吃一麻一米 。 后人念念不忘他的苦难, 每年腊月初八吃粥留念 。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 始于宋代 。 在腊八节, 腊八粥应该在宫廷、政府、寺庙或人们的家里煮 。 到了清朝, 喝腊八粥的习俗更加盛行 。 在宫廷、皇帝、皇后、王子等 。 都把腊八粥分给文武大臣、侍从和宫女, 并分发大米、水果等 。 到各种寺院供僧侣食用 。 在民间, 家家户户也有做腊八粥祭祀祖先的;同时, 家人聚在一起吃饭, 给亲戚朋友送礼物 。
中国各地的腊八粥花样繁多 。 其中, 北平最讲究, 而且有许多物品夹杂着白米, 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圆、榛子、葡萄、银杏、荸荠、青苔、玫瑰、红豆和花生.总共不下二十种 。 农历腊月初七晚上,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淘米、浸果、去皮、去核、精摘, 然后半夜做饭, 再用微煮 。
火炖, 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 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

更为讲究的人家, 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 再放在锅中煮 。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 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 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 桃仁作为狮脚, 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 放在粥碗里, 活象一头小狮子 。 如果碗较大, 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 更讲究的, 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 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 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

腊八粥熬好之后, 要先敬神祭祖 。 之后要赠送亲友, 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 吃剩的腊八粥, 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 却是好兆头, 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 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 。 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 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 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

腊八这一天, 除了祭祖敬神外, 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

其他食俗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 在春节前夕的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 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 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 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 顾名思义, 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 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 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 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 然后倒入醋, 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 慢慢地, 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 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 如同翡翠碧玉 。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 不称“腊八粥”, 而叫做煮“五豆”, 有的在腊八当天煮, 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 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 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 据说, 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 麻雀头痛, 来年不危害庄稼 。 煮的这种“五豆”, 除了自食, 也赠亲邻 。 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 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 象征连年有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