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 人们不吃腊八粥, 而是吃腊八面 。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 把面条擀好, 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 吃米 喝腊八粥吃冰、腊八蒜、翡翠碧玉腊八蒜、腊八豆腐、腊八面喝腊八粥,吃冰、腊八豆腐、腊八蒜喝粥
腊八节有哪些习俗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 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 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 舍弃王位, 出家修道 。 初无收获, 后经六年苦行, 于腊月八日, 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 在这六年苦行中, 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 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 。 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 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 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
腊八这一天, 除了祭祖敬神外, 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
其他食俗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 在春节前夕的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 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 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 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 顾名思义, 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 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 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 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 然后倒入醋, 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 慢慢地, 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 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 如同翡翠碧玉 。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 不称“腊八粥”, 而叫做煮“五豆”, 有的在腊八当天煮, 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 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 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 据说, 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 麻雀头痛, 来年不危害庄稼 。 煮的这种“五豆”, 除了自食, 也赠亲邻 。 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 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 象征连年有余 。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 人们不吃腊八粥, 而是吃腊八面 。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 把面条擀好, 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 夏历十二月初八, 中国汉族地区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 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 合水煮熟, 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 以作点染 。 ” 。 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 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 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 和米共煮一锅, 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 腊八粥又和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结合, 称为养生佳品 。 后来随着佛教的流行, 腊日和释迦牟尼成道日融合, 腊八粥也常被附会说成是来自于印度 。 起源:古代天子或诸侯, 在年终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 称为蜡祭 。 蜡祭后来流行到民间, 其习俗至今还有所遗存, 就是腊月初八, 南方的人们要吃腊八饭, 北方的人们要喝腊八粥 。 从先秦起, 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 我国喝腊八粥的风俗, 在宋代已十分风行 。 每逢腊八这一天, 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 到了清朝, 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 。 在宫廷, 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 在民间, 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 祭祀祖先;同时, 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馈赠亲朋好友 。 腊月节, 农历十二月, 人们习惯称为“腊月” 。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 索也, 岁十二月, 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 ”“腊”与“蜡”相似, 祭祀祖先称为“腊”, 祭祀百神称为“蜡” 。 “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 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 。 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