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 , 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 据廖名春考证 , 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 , 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 。 在《二三子问》中 , 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 。 从以上资料可见 , 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 , 而认真钻研《周易》 , 以致韦编三绝 。 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 。 传统说法 , 孔子作《十翼》 , 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 , 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 , 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 , 孔子自己著书 , 不可能写"子曰" 。 可以作这样的推测 , 开始 , 孔子口讲 , 经几代传授 , 到战国中期 , 传《易》者写于竹帛 , 才真正成书 。 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 , 整理成系统的《易传》 , 称孔子所传 , 也是可以理解的 。 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 , 也是很自然的 。 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 , 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 , 是不妥当的;相反 , 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 , 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 , 也未必妥当韦编三绝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 ……读《易》韦编三绝 。 曰:“假我数年 , 若是 , 我于《易》则彬彬矣 。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 。 “三”是概数 , 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 。 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 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 , 更提倡学以致用 , 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 说那么多太罗嗦!
简单明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