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

长期以来 , 科学家一直想知道不同物种新生儿是否可以通过产前学习识别来自外界的声音 。
而众所周知 , 人类胎儿在第30周左右就开始对空气传播的声音做出反应 , 特别是到第32至34周时会更多地对母亲的声音做出反应 , 此时的胎儿已经具备受刺激学习的能力 , 从这个阶段开始 , 胎儿可以区分不同的元音 , 男性和女性的声音 。

“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

文章插图

一位瑞典新生儿参加了一项实验 , 通过吮吸奶嘴的频率表明新生儿可以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后分辨出来自母亲的声音
于是 , “胎教”也由此应运而生 , 现在不少尚在母亲肚里的胎儿 , 可能连外面的世界都没亲眼见过 , 但通过家长绘声绘色的讲解 , 仿佛已经环游了一遍世界 。 有些家长甚至想让生下来的孩子直接开口叫“爸爸”或“妈妈” , 那可能得问问陈塘关主李靖了 。
由于正处于发育中的胎儿大脑并不完整 , 所以胚胎的学习能力其实非常有限 , 到目前为止 , 有研究表明产前学习也仅限于声音的旋律、节奏和响度 。 也就是说 , 在胎儿时期放一些特定的音乐确实可以让胎儿记住 , 在他们出生之后会直接“继承”先前在胚胎中积攒的经验 , 表现出一定的声乐天赋 。
“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

文章插图

音乐胎教
与之类似 , 科学家发现在某些鸟类群体中同样有产前声乐学习的行为 , 只不过 , 它们之间传递的是一段“生存密码” 。
早在2006年 , 澳大利亚的行为生态学家黛安·科隆贝利-内格雷尔在野外记录鸟类的叫声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 正在孵蛋的母鹪鹩时不时会对着巢里面的蛋发出一段鸣叫 , 并且次数还比较频繁 , 这让黛安感到非常疑惑 , 因为雌鸟在孵蛋时应该要尽量保持安静 , 才能避免吸引捕食者的注意 。
“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

文章插图

黛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一只母鹪鹩
为此她猜测这一行为可能有着其他的意义 。 于是黛安开始了长期的观测工作 , 事情果然没那么简单 。
在鹪鹩的幼鸟出生后 , 雌鸟几乎每天都会捉来虫子喂养 , 但在这一群嗷嗷待哺的鹪鹩幼鸟中 , 却很突兀地混入了一个杜鹃科的幼鸟 , 也在那叫唤着希望得到鹪鹩妈妈的“投喂” 。
“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

文章插图

一只篱雀喂养的杜鹃鸟 。
(杜鹃鸟会在很多鸟类巢穴中产蛋 , 不仅只有鹪鹩一个受害者)
看到这 ,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母鹪鹩人美心善 , 别人家的孩子也照养不误 , 但实际上 , 这些杜鹃科的雏鸟是被它们的母亲偷偷塞到巢里的 , 简单来说 , 这些杜鹃科的雏鸟就类似于“寄生虫” , 在别人家大吃大喝 。
我国古代《诗经》中所说的“鹪鹩生雕” , 就描述了杜鹃科鸟类寄生鹪鹩的故事 , 意思大概就是在鹪鹩这种小鸟的巢里居然养出了一只雕 , 这里的雕当然也不是真的是我们所熟悉的猛禽 , 大概率是杜鹃科的鹰鹃 。
“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