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上头的的盲盒困境如何拆解?( 二 )


而后 , 泡泡玛特便于2020年成功上市 , 成了盲盒第一股 , 巅峰期市值近1500亿 。 也让盲盒经济彻底在中国爆发 。
疯狂的扩张 , 是一种自保挑好盲盒准备拆的那瞬间 , 是最大的未知刺激 。
盲盒 , 原本就是一种需要即时视觉刺激的产品 , 当用户看到琳琅满目的盲盒 , 色彩丰富的搭配 , 消费欲望就会直线上升 。
因此 , 盲盒线下店 , 对泡泡玛特来说是越多越好 。 这一点从泡泡玛特的《招股书》中也可以见得 。
招股书显示 , 泡泡玛特目前的营收渠道主要包括线下零售店、线上渠道、机器人商店、展会、批发五类 。 其中的零售店和机器人商店依旧占据着近一半的营收比例 。
尤其机器人商店的毛利率为72.9% , 比线上渠道70.4%还要高出两个百分点有余 , 开拓门店刺激消费自然是最佳选择 。
但这并不是泡泡玛特疯狂扩张的根本原因 。 看似越来越具规模的门店背后 , 其实是在资本市场的“不得意”以及来自同类型对手的压力 。
2020年12月 , 泡泡玛特在香港上市 。 彼时辉煌无比的泡泡玛特上市即疯涨 , 两个月内涨幅达52.17% 。
然而现在 , 泡泡玛特的股价已经从峰值时期的107港币/每股跌到了59港币/每股 , 市值也接近腰斩 。
一直颇受年轻女性欢迎的泡泡玛特 , 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长久青睐 。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 , 52Toys、酷乐潮玩、Top Toy等同行业玩家一起 , 想要赶超泡泡玛特 。
以名创优品旗下的Top Toy做对比 。
泡泡玛特在品类上只有单一“盲盒” , TOP TOY则覆盖潮玩全品类 , 面向全年龄层的更大市场;
泡泡玛特以自研IP为主 , TOP TOY则自研、外签双通路并行 。 不仅有两百多个设计师自研IP , 更与全球近百个知名IP合作 。
并且虽然Top Toy是2020年成立的新品牌 , 但其成绩也十分亮眼 。 TOP TOY“梦工厂店”的单店月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 , 测试中的C类店月销售额在60万元左右 。 并且在同一商圈里 , Top Toy业绩最好的店接近400万 , 是泡泡玛特的两倍左右 。
加之Top Toy由名创优品运营 , 而按照名创优品既往病毒式开店的商业模式 , 不把Top Toy开到每个商圈 , 想必也是不会“罢休” 。
而且不仅仅是Top Toy , 潮流玩具的各大品牌也都在茁壮生长 , 他们疯狂的签约IP , 制造爆款 , 切入泡泡玛特还没有占领的更大市场 , 对泡泡玛特形成夹击之势 。
这不得不泡泡玛特重视起来 , 疯狂开起了门店 。 于是我们看到 , 光是2021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就新开了32家门店 , 126家机器人店 。
可泡泡玛特的困境 , 是疯狂开店就可以解决的嘛?
潮流文化社区 , 或成转型突破开店解决得了一时 , 解决不了一世 。
泡泡玛特最大的困境 , 其实还是在于商业模式的单一化 。
盲盒经济的确是一个利润率非常高的行业 , 根据泡泡玛特《招股书》来看 , 其所有销售渠道毛利率几乎都在65%以上 。
但盲盒经济的一大弊端是 , 它和盲盒一样是拥有不确定性的 。
当盲盒处在风口之上 , 自然可以牢牢的抓住消费者的心 , 以强IP属性和未知的快感吸引他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