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数字仪式感吗?它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二 )


数字仪式感与信息生活如今 , 在网络空间中获取信息早就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 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动态过程中 , 有自身程式和象征意义的“数字仪式感”也渐渐生发出来 。
在数字仪式感的浸润下 , 我们对自我和社会信息的认知也潜移默化地被影响 。
对自我信息的感知
通过“数字”传递信息固定下来的仪式 , 成为网络居民了解自我的重要环节 。
最为典型的 , 就是以年、季度甚至月为单位的各类平台报告数据 , 从上网时长、不同软件使用时长 , 到支付宝、微信购物账单 , 再到运动步数 , 生活痕迹成为了行为数据 , 通过整合分析之后 , 以数字的形式在固定时间以特定方式传递到人们手中 , 成为了隐蔽的仪式 。

你有数字仪式感吗?它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文章插图

手机里的使用时长 , 记录着我们的网络生活时间 。 图片来源:ios系统
对于平台来说 , 数据是最核心的资源 。 数字是提供给用户服务的基础 , 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符号 。
除了特定数字回顾外 , 作为仪式的打造者 , 平台也会直接在功能设置、界面呈现等方面把数字显性化 , 让其成为人们眼见所及的信息 。
比如 , 社交媒体中 , 你能很清晰的看到账号相关的数据 , “转发”“点赞”“打赏”“评论” , 数字的衡量逐渐成为固定程式 , 影响了我们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认知 。 例如新浪微博界面中 , 用户的转赞评、粉丝和关注数字 , 直接被展示在显要位置 。
你有数字仪式感吗?它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微博
一定程度上 , 这种“数据仪式感”的营造 , 提炼出个体数字生活的场景记忆 , 满足了个体自我了解、回溯记忆等情感需求 , 符合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空间特点 。
随着互动数据的仪式呈现更显性、深入地出现在网络空间 , 这些数字信息也不知不觉间成为衡量个人生活的标准 , 影响人们的自我判断和行动 。
对社会信息的认识
在更大的公共空间中 , 我们网上生活中获取的各类信息 , 也越来越多以数字仪式的形式呈现 , 影响着我们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 。
现在 , 每天睁开眼拿起手机 , 你都能从新闻客户端/公众号/社交媒体上 , 刷到最新更新的疫情数据——前一天新增确诊数、总确诊数、死亡人数……从去年年初至今 , “疫情大数据”是社会化媒体基本都给予重点呈现的内容 。
随处可见、稳定更新的数据构成了疫情进程中的一处重要仪式 , 起到了重要的告知作用 。
在重大事件的信息呈现中 , 传统媒体和平台都是数字仪式感的重要参与者 。 而在更日常的网络社会生活中 , 不同类型平台所建构的数字仪式 , 则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活不同侧面的感知 。
最为典型的 , 就是开头提到的“双十一” 。 11月11日 , 原本因为数字独特而被大众戏称为“光棍节” , 但经电商平台数年的营销广告策划 , 而成为了当下数字消费生活中最广为人知的仪式之一 。
独特的日期触发、满减的价格计算、大屏幕上滚动的交易额、品牌和平台的“战报” , 各种“数字”贯穿仪式始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