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研发支出资本化,孙飘扬回归后再出“重牌”( 二 )


正如孙飘扬在1个月前恒瑞首届研发日上所说:“20年前恒瑞上市的时候拿了4亿 , 20年来分了那么多钱(47亿) , 这(资本)是怎么助力的 , 是反助力吧?”登陆资本市场20年来 , 恒瑞从未再融资 , 财务模型极其保守 , 从不虚增利润 , 还持续向股东分红 , 这曾经一度成为业内和投资者拍手称赞其为“良心企业”的重要原因 。
如果了解本土民族企业起家的“一代目”们 , 这样的做法很好理解 。 从穷日子、苦日子一砖一瓦靠自己打拼做起来 , 他们不愿意“拿人手短” , 华为、老干妈成立至今坚持不上市 , 许多老一辈企业家即使公司上市 , 其个人也很少关注资本市场 。
但时至今日 , 时代变了 。
在一、二级市场累计融资近300亿的百济神州 , 既美股和港股之后 , 即将在科创板开启第三次上市 , 预计又融资200亿 , 其估值也一度曾超越“一哥”恒瑞 。 君实、信达、贝达等也无不运用资本市场 , 快速融资 , 招兵买马 , 拓充管线 , 进军出海 。
在国内政策对医药利润的大幅压缩下 , 恒瑞想要继续走“保守清高”的路线 , 很难守住城池 , 更难以向创新药市场进一步攻城略地 。
如今 , 财务总监“老将”下台 , 接棒者 , 是“港派”会计师刘健俊 。
1977年出生的刘健俊 , 在今年6月刚加入恒瑞 , 此前曾任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经理、审计高级经理、合伙人 , 拥有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学士及硕士 ,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 。
有媒体猜测 , 一系列财务动作背后 , 可能指向一个原因——恒瑞开始对资本市场有所诉求 , 如计划赴港二次上市或是增发再融资 , 因此才去迎合市场 。
但从账面来看 , 截至2021年3季度期末 , 恒瑞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还有137.52亿 , 并不存在现金流压力 。 此外 , 港股投资者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属性要求更高 , 恒瑞的研发管线和产品显然并不具备优势 。
外界对于恒瑞会计估计变更背后动机的猜测还有很多 , 如为了帮助高层解锁股权激励条件 , 又如为了后期研发进度可量化 , 好将me-too类新药卖给其他药企 , 自己集中精力研发能够起到“定海神针”作用的重磅药物 。
无论外界将恒瑞此举定义为“终于放下身段 , 不再清高” , 还是评论其“开始耍起小心思 , 走向堕落” 。 归根结底 , 研发支出资本化后 , 恒瑞的短期财务数据有所改变 , 但对整个基本面没有影响 。
与此同时 , 不可忽视的是 , 研发支出资本化后 , 虽然利润上升 , 但市盈率同步下调 , 恒瑞过去享受的高估值或将进一步下降 。
当下 , 恒瑞最大的压力依然在于 , 处于仿创转型艰难期 , 没有一款足以证明研发实力的真正的创新药 , 来撑起市场对其未来成长空间的期待 。 尽管临床批件频频发布 , 新药不断获批 , 但却没有换回市值的提升 。
反而是近几月来与Biotech企业的产品引进BD合作 , 还掀起了一些波澜 。 资本要收益 , “买买买” , 本就是最快的“捷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