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把定阳改为“介休” , 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晓谕全国 ,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 只吃寒食 。
走时 , 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 , 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 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 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 , 晋文公领着群臣 ,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 表示哀悼 。 行至坟前 ,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 , 随风飘舞 。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 珍爱地掐了一下枝 , 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 祭扫后 ,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 ,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 每逢他死的那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 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上 , 召唤他的灵魂 , 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 每逢寒食 , 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 在北方 ,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 以示怀念 。
其实 ,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 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 古人因季节不同 , 用不同的树木钻火 , 有改季改火之俗 。 而每次改火之后 , 就要换取新火 。 新火未至 , 就禁止人们生火 。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 , 在街上走 , 下令禁火 。 这司煊氏 , 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 在禁火之时 , 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 , 以供食用 , 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 以后 , 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 , 成了寒食节 , 日期长达一个月 。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 , 以后便缩短日期 , 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 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
寒食节习俗 , 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 其中上坟之俗 , 是很古老的 。 有坟必有墓祭 , 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 , 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 , 寒食上墓 , 《礼经》无文 。 近代相传 , 浸以成俗 , 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 , 亦不设香火 。 纸钱挂于茔树 。 其去乡里者 , 皆登山望祭 。 裂帛于空中 , 谓之掰钱 。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 , 遂设酒撰(zhuan , 饭食) , 携家春游 。 ”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 , 镂鸡子(鸡蛋) , 斗鸡子 。 ”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 。 斗鸡今多见 , 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 。 在古代 , 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lou , 雕刻)过的 , 十分精美 。 画蛋 。 镂蛋之俗 , 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 。 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 , 成了寒食的节俗 。 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 寒食打秋干 , 据《艺文类聚》中记 , 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 。 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 。 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 , 不一定在寒食 。 又打毯 , 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 。 ”牵钩与打毯等戏 , 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
- 关于清明的诗词大全七言绝句 关于清明的诗词
- 清明的民间风俗 清明习俗
- 清明节的由来简短 清明节由来
- 清明诗词名篇 清明诗
- 清明手抄报内容素材大全 清明手抄报内容
-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清明节手抄报
- 清明节的由来阅读理解 清明节的由来
- 2022清明节假期 清明节假期
- 清明节的英语怎么写 清明节的
- 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图片 清明节缅怀先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