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自己照片的简短说说 城市说说简短

有关城市变化而代来的小笑话 (简短点)!!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北京绿卡”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北京人看什么人都是他下级;上海人看什么人都是乡下人;广州人看什么人都是北方人 。 笑话归笑话,但让我们笑得很心酸,因为它道出一个让我们却无法回避的现实,那就是它说的都是真的!
最近,北京出台了一个政策,凡是收入不满1600元,没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市民,就开不了完税证明,而绿卡持有者如果不能提供完税证明,到期的北京绿卡就不能续签 。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 所谓的北京绿卡,就是《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俗称,主要作用是为了控制北京人口总量 。 有了“北京绿卡”的外地人,子女在京入托、入中小学就读,将会免收管理费,按照有关规定可购经济适用房,可申请办理驾驶证以及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等等 。
对于整个事件,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批评的方向无外乎是此举有失公平、会加大社会矛盾之类,再深刻点的,直指中国城市缺少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社会的道德缺失在城市管理中表露无遗……
上面的批评不能不说深刻,但我总隐隐觉得事情似乎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深究起来,这种问题是有历史渊源的,我们不能单单把此事看成文化上的因素,它似乎涉及到了我们传统城市形态的根本问题 。
提到中国古代的城市,我们第一印象就是高高的城墙,雄伟的城门,城里面是熙熙攘攘的市民、肃杀威严的官衙以及枪戟林立的士兵 。 不注意一声锣响,衙役张牙舞爪,叫嚣呵斥着抬着官员出城巡视去了 。 而这正是我们古代城市的最初形象,在封建时期的中国,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场所,至于那些商人和手工业者,则统统成为城市的点缀,成为君主和官僚们构筑“太平盛世”的梦臆 。
熟悉中国城市发展史的人都会知道,和西欧的城市相比,中国封建城市的起源一般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例如作为中国封建城市主体的各地区行政中心——州府郡县,就是这种政治城市的典型 。 它们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城市和消费城市,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 。 因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功用,大多数与国家政治有关,而不是直接源于工商业的发展 。 因此无论朝代更替如何频繁,社会形态如何转化,城市一直都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 。
城市也有发展的过程,例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直接促进了许多新兴的工商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它们有的原是一级行政治所所在,因而有城有墙;有的则因市而兴,但随着行政级别的升格也开始建造城墙,或整修扩建原有的城墙;还有的则始终是劳动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场所或集散地,初兴时既无城也无墙,这种集市在规模扩大后,只要没有升为一级行政单位,即使筑起了防御性的墙,也不能视同城市 。 可见,城市的身份确认,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政治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又是脆弱的,他需要一道道城墙把自己包裹成茧子,以掩饰统治者的虚弱 。 因此,城墙成为一个城市最壮观的景象 。 隋唐时期,作为统治中心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是今天西安城面积的九倍还多 。 城墙的作用不仅仅是御敌,还使中国的老百姓被区分为城里人与城外人,住在城外的,自然就是乡下人了 。 住在城里的,紧邻行政中心,对政治信息的掌握也比乡下人要多,尤其是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古代,靠近官僚就等于把自己的档次提高了不少,而官本位的特点就是一切以行政官员的品级高低为指导,越靠近层次和品级高的行政中心,就越觉得自己比低层次和品级的人优越,这样一来,县城里的看不起乡下的,州府的看不起县里的,省府的又看不起州府的,天子脚下的,则谁都看不起!城里人在心理意识上与乡下人的差距,由此成为城里人和乡下人互相歧视的根源 。 为了表明这种差别,掌握政治资源的人便利用行政手段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我们看到的“北京绿卡”,则只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而已.因为谁也保不准会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认为制造这种差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