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亿元融资后,被前后夹击的莫小仙能顺利“突围”吗?

必须提速了
前脚刚拿到大笔融资,后脚就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在细分品类中并不十分“讨喜”的莫小仙,能过上“好日子”吗?
喜忧参半2020年有过短暂高光时刻的自热火锅赛道最近有了融资新动向 。
日前,莫小仙宣布完成过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亚洲食品成长基金独家投资,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 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升级、品牌打造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 。 亚洲食品成长基金董事长张天伟表示欣赏莫小仙团队的综合能力,并认可公司对市场的理解 。
这是莫小仙自2017年成立后的第二轮融资,上轮融资发生在2020年5月,融资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 。
公开资料显示,莫小仙于2017年上线淘宝,次年就做到了淘宝自热火锅品类销售额第一 。 截至目前,已推出自热米饭、自热火锅、速食粉丝、速食面条四大产品系列,价格以10-25元为主 。 在线下,莫小仙已合作600多个经销商,终端渠道覆盖至县级城市 。
虽然被资本持续看好,但刚刚发生的和之前就有的食品安全隐患,都让莫小仙的前路变得不大“平坦” 。
就在融资新闻披露后不久,11月24日,莫小仙与其他10款自热火锅品牌就因为被检测出亚硝酸盐等致癌物的新闻上了热搜 。 据《消费者报道》披露,近日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包括莫小仙、海底捞、统一等品牌在内的10款知名自热火锅,测试结果显示,10款自热火锅的食材均检出亚硝酸盐,其中,莫小仙和统一的含量最高,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高达7.95mg/kg、7.10mg/kg 。
消息曝光后,尽管有部分企业,如统一,第一时间出面表态,并表示产品的亚硝酸盐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设定的最高值 。 但此消息还是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恐慌,毕竟亚硝酸盐具有毒性,进入体内后会和胺类物质相结合,生成亚硝酸胺,该物质是诱发胃癌、食管癌的“元凶”之一 。
事实上,从自热火锅诞生、走红以来,围绕其安全性的讨论便不曾停歇 。 由于自热食品加热原理的特殊性,不依赖电、火等能源,只需利用自带的发热包和适度的冷水,快速释放出热量,这种操作方式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热包发生破损,通气孔被堵塞,就有引发爆炸的可能 。 此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发生过消费者在食用自热食品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引发爆炸的安全事故 。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逐步提升,自热火锅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 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自热火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不选择自热锅的受访消费者中,48.4%的人表示不吃自热火锅,是因为操作繁琐、加热包存在风险,45.2%的人表示担心生产厂家资质及食品安全问题 。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莫小仙还需要面临自热火锅行业消费需求转弱,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的境遇 。
中信证券近日发布的《食品饮料行业2021年10月阿里系线上数据点评》显示,2021年10月,自热火锅行业的销售额为0.6亿元、同比减少66.9%;1-10月,行业销售额为7.8亿元,同比减少47.9% 。 其中,莫小仙10月的销售额为689万元,1-10月的销售额为1.5亿元,同比减少55%,市占率减少1.4%,降至8.9% 。
突围不易自热火锅虽近几年才火爆起来,但早在2015年就有企业涉足 。
从时间线来看,2017年8月才创立品牌的莫小仙,入行并不算早,但却踩到了行业风口,再凭借行之有效的低价策略和大单品策略,莫小仙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不菲的成绩——“2019年销售额突破4亿元”,“三年之内做到了自热食品领域的头部玩家之一”,这些都是市场和行业给予莫小仙的认可和反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