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日记不再“完美”( 三 )


大肆铺设线下门店衍生出的各种成本, 拖累公司整体业绩表现 。
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 “今年线下这个业务的节奏可能会放缓一点” 。 如今, 完美日记大概有280家线下门店 。
惊人的拓店速度带来了市场想象空间, 也带来将近2亿元的巨额支出, 而同期线下门店并没给完美日记带来太多收入, 90%的收入仍然来自线上渠道 。
零售商论认为, 完美日记“起于营销, 困于流量”, 在流量见顶当口, 虽需要更多产品线维持二次增长, 但线下门店以及护肤领域, 未必能短时间内带来“正反馈” 。
一方面, 对于美妆护肤等非刚需消费品, 一线消费型城市尚可收支平衡, 其它地区消费者线下消费意愿不强, 线下门店成本高企, 大规模开店将拖累整体门店营收;
另一方面, 护肤等赛道已经巨头林立, 完美日记若想获得一席之地, 在研发层面, 还需持续打磨“拳头”产品 。
03 国货难迈“分水岭”
如果说后疫情下经济复苏, 催化了国内消费市场正向循环, 那么国货消费品的增长, 便是Z时代人群开始走上主流消费舞台的一个缩影 。
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1新青年国货消费研究报告》显示, 在日常消费中, 70%的“90后”以及近80%的“00后”消费者, 以购买国产品牌为主 。 也就是说, 这届年轻人在消费标签上, 有意识向“国潮”靠齐 。
《国货美妆洞察报告》也显示, 国货美妆品牌已占据56%的市场份额 。 《天猫2021美妆行业趋势洞察报告》预测, 2021年中国美妆市场规模将达3644亿元 。
从数据上来看, Z时代对于国货的消费潜力逐步提升, 国产品牌也在品牌价值、产品审美、产品定位迎合主流消费群体 。
例如完美日记品牌, 销售额三年时间触达30亿人民币, 2019年销售额从7.6亿元飞涨至35亿元, 同比增长363.7%, 根据中投公司报告, 完美日记增长率为同期中国美容业零售额增长率的30倍 。
不过, 即便在销售额上有不错的成绩, 完美日记们仍难逾越盈利“分水岭” 。
作为国货们冲击市场的符号, “高性价比”一直是核心竞争力, 但从某种程度上, 又成了束缚国货发展的“紧箍咒” 。
一直以来, 国货美妆以国际大品牌的“平替”选项而备受追捧 。 以完美日记为例, 其口红类产品, 大多以大牌热门色号“平价”作为营销噱头, 圈定一众粉丝 。
然而, 新冠疫情下, 原材料成本上涨, 一方面, 消费者普遍难以接受“平替”消费品涨价, 对国货品牌忠实度并不高;另一方面, 陷入与国际巨头“价格战”中, 在保证市场份额基础上, 只能选择压缩产品净利润 。
彩妆品类门槛低, 大多采用代工厂模式生产, 完美日记、花西子、Colorkey、橘朵等多家国货品牌均来自同一个代工厂科丝美诗, 产品难免出现同质化 。
今年双十一美妆预售排行榜中, 前十名中国货品牌只占两席, 一个是薇诺娜, 一个是完美日记 。
此外, 国际大品牌也看准“国潮流”, 在品牌投资上持续加码, 欧莱雅去年底收购了日本品牌Takami, 后者的爆款单品“小蓝瓶”在中国市场销售可观 。
2020年, 欧莱雅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62%, 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6.6% 。 巴黎欧莱雅和兰蔻两个品牌的销售额都超过了10亿欧元 。
诚然, 与巨头们相比, 新锐国货们在产品矩阵、投资力度以及产品研发上, 仍缺乏“长跑”潜质, 造品牌门槛越低, 护城墙壁垒就越薄 。
【完美日记不再“完美”】对于完美日记而言, 面临增长受阻、亏损持续、巨头围猎困境, 产品故事似乎还不够“丰满”, 营销搭起的“纸牌屋”, 容易一碰就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