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中和抗体药物 , 小分子药物的研发速度则相对较慢 , 但小分子口服药便于实现大规模生产 。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健康创新与合作副主任、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徐福洁向中新经纬介绍 , 小分子药物需要根据不同的靶点研发药物 , 研发成功率低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全球上百个药物尝试“老药新用”都没有成功 , 包括高效抗艾滋病病毒的小分子抗病毒药 , “找出一个小分子药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运气 。 ”
君实生物也向中新经纬表示 , 小分子药物的机制和路径选择相对复杂 , 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 ,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阶段才陆续有一些小分子药物的数据公布 。 丁胜表示 , 目前只有辉瑞的小分子新冠药物Paxlovid属于新药 , 默沙东的小分子新冠药物莫努匹韦(Molnupiravir)则属于“老药新用” 。
既然小分子口服药研发进展较慢 , 为什么还值得等待?丁胜向中新经纬介绍 , 小分子口服药成本低 , 稳定性高 , 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 且依从性较好 , 使用方便 , 但个别药物的特殊安全性指标还是需要一些更长期、更复杂的检验 。 “目前小分子药物之所以有如此进展 , 得益于之前可观的投入和研究积累 。 从‘0’到‘1’地研发一款创新药物往往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 , 甚至更久 。 ”
那么 , 两类新冠特效药的成本大概多少?对此 , 上述两位专家均指出 , 中和抗体药物生产成本高、需要低温冷藏 , 运输成本较高;而小分子口服药成本则相对较低 。
对于中和抗体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的生产成本 , 徐福洁向中新经纬透露了一个相对具体的数字 , “全球范围内1g中和抗体药物的原料成本目前最低极限超30美元(折合人民币191.58元)” 。
而小分子药物的成本 , 徐福洁以最常用的抗HIV病毒药之一替诺福韦酯举例表示 , 一个月的药量为30片 , 目前包装费用在内的市场最低售价约4美元(约合人民币25.55元) 。
资本市场的跷跷板效应根据兴业证券2020年9月发布的研报 , 假设新冠疫情持续到 2021 年末 , 预计中和抗体的市场空间可达 68.7亿美元至146.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38.96亿元至935.42亿元) 。 国信证券2021年11月发布研报称 , 未来全球疫情将进入反复波动阶段 , 在新冠疫情反复波动、持续较长期间的背景下 , 疫苗、检测、治疗性药物的销售现金流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
但另一方面 , 新药研发行业一直流传着“耗时十年 , 耗资十亿美金”的“双十”的说法 , 巨大的投入与收益却不一定对等 。 据报道 , 罗氏日前宣布放弃其与Atea的COVID-19药物合作 , 该口服抗病毒药物AT-527的合作协议价值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2.35亿元) 。 据悉 , AT-527是一种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 用于治疗未住院的COVID-19患者 。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中新经纬表示 , 新冠特效药属于战略性药物 , 价格与数量由国家管控 。 他认为 , 目前新冠特效药概念火热 , 其真正价值在于证明企业有非常强大的研发实力 , 能够把研发费用分摊出来 , 但并不意味着制药企业将取得巨大的利益 。
对于新冠病毒特效药研发 , 丁胜表示 , 既要看今时投入 , 也要看往日积累 。 对于未来的新冠特效药市场 , 丁胜预测 , 小分子药物与中和抗体药物的应用场景是高度一致的 , 但小分子药物的有效性和可及性更高 , 未来在与中和抗体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
- 微信、支付宝被虚晃一枪?
- “中国芯”数字货币钱包已通过相关测试
- 【31家企业31个项目】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经典案例发布!
- 阿里云与泰森中国达成战略合作
- 最新新冠变异株能否将德尔塔赶下舞台?病毒学专家说还不一定
- 中国国航宠物托运有什么规定
- 拉闸限电会影响中国双碳进程吗?
- 中国电子集团总部将在 12 月迁至广东深圳
- 中国乐器难度排行榜 乐器难度排行榜
- 中国首个《最具出海潜力游戏榜》正式启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