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开发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云原生时代下开发者要如何自救?( 二 )


司徒放:因为我是做云产品这一块, 所以我会看到很多传统客户的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已经被云原生冲击得七零八落了 。 不论是从 CI/CD、运维、监控还是到观测, 整个开发领域在云原生时代下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和冲击, 也就要求开发者要重新学习, 学会推倒重来 。 同时, 变革之下也是机遇, 而我相信, 云原生带来的将是未来 10 年都难得一遇的绝好机会 。
此外, 对许多业务企业来说, 一方面云原生确实会给他们带来冲击, 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从中受益:曾经需要自研的部分, 如今几乎可以在开源领域中“唾手可得” 。
于邦旭:从我的角度来说, 云原生更大的机会是在于帮助一个企业省钱, 这个省钱不仅仅是说省资源, 更是降低线上损失 。 曾经, 一个公司如果想做在线网站, 必须招聘一个优秀的 IDC 运维人员, 为此公司还需要帮他对接采购、对接买服务器, 包括上架网站和之后的运维工作 。 但在云计算诞生以后, 这个问题完全得到解决:你不需要有专业的 IDC 建设和运维人员, 你只需要把应用部署到云原生平台上, 所有工作就都可能由专业的云计算公司来完成 。 在这一基础上, 企业就可能将优秀的研发人员专门投入到业务层面而非基础建设, 这也就是云原生时代下该抓住的机遇 。
“化敌为友”可能并不是梦?于邦旭:目前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还有火山引擎都推出了自己的云原生解决方案, 未来这几家云原生是否有可能互通?
陈皓:总体上看来, 我觉得不太可能 。 这些公司都是商业公司, 并不中立, 他们希望的是用户能够留在自己的平台上 。 不过从 AWS 发布 EKS Anywhere 可以看出公有云已经感到云原生的压力了——它卖控制台, 但代码却可以运行在私有云里, 也就是说 AWS 在这一点上开始中立, 在把目前的公有云厂商往下压, 让用户得以自建系统 。 这样一来对用户来说, 一方面降低了成本, 另一方面也拥有了自主可控的能力, 不会被云厂商给锁住 。 不过即便有这种转变的态势, 我依旧不觉得他们最终能够互通 。
张鑫:从目前的趋势来说, 互通是一个方向, 但问题是谁来做这件事情, 是云厂商、独立第三方还是用户?我最近看了很多报告:有些美国报告指出现在平均一家美国企业在用 5.2 朵云, 但这个云里也包含了他们自己的 IDC;中国信通院最近也有一个调研报告, 其中约 58% 的受访企业表示未来一定要基于混合云 。
从商业本质来说, 我认为应该是要满足“互通”这个市场需求的——因为以客户的角度出发, 肯定是希望互联互通、有弹性, 而不是被绑定, 所以剩下的就是由谁来完成这件事 。 从 AWS 发布 EKS Anywhere、阿里发布 ACK Anywhere, 可以看出公有云厂商现在都有不同的策略, 作为“后来者”的火山引擎来说, 我们也希望能做得更开放 。
司徒放:云厂商自然是希望开发者、企业和用户都可以长在自己的云上, 尽可能满足所有人 。 但我个人认为, 用户的多元化诉求是必然的, 这也必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
云厂商通常会把 IaaS 这层作为构建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重点, 所以会想方设法在计算能力、网络、存储等方面尽力提升, 但本质上这其实已经被 K8s 标准化了 。 而对于 PaaS 这层来说, 用户的多元需求不会改变, 这在云原生的趋势下体现得更明显, 所以云厂商会进一步拥抱开源 。 我们也知道用户喜欢开源开放, 国内开源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因此我们也不断通过贡献社区、推出一些开放的、与社区兼容的产品等, 去推动标准的建立, 希望能做得更加中立和开放, 也便于用户迁移过来或离开——个人认为, 我们应该贴紧用户的需求, 靠云产品自身硬核实力而不是绑定来留住用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