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欢螺”被曝现虫卵,还有人低价求购?( 三 )


周黎发现 , 螺蛳粉早在疫情前 , 就成了年轻人之间的一个“社交暗号” , 螺蛳粉爱好者彼此互称“螺友” 。 “爱吃螺蛳粉会成为你留在别人印象里的一个独特标签 , 都爱吃的人之间 , 就有了共同话题 。 ”
螺友的“上瘾”原因 , 与朱丹蓬的分析一致 。 在他看来 , 螺蛳粉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 , 既与其本身作为地方特色食品的属性有关 , 也与新生代消费者的偏好分不开 。
据其分析 , 一方面 , 在中国主流饮食消费进入高度同质化的当下 , 这类味道独特的地方风味会极受追捧 , 像重庆小面、胡辣汤等也是如此 。 而且 , 螺蛳粉调味的关键配料酸笋、酸豆角是发酵食品 , 具有成瘾性 。 另一方面 , 随着年轻人“懒人经济”、“宅经济”的兴起 , 螺蛳粉也借到了方便速食产品崛起的东风 , 当年轻一代消费能力增强 , 市场自然壮大 。
“我短期内不会买好欢螺了 。 ”周黎补充道 , 如果低价回购行为 , 不是有背后推手 , 那说明 , 网红食品频繁的翻车已经让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免疫了 , 可是粉丝这种“贪便宜”的行为 , 不仅无法督促品牌自查和整改 , 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 还会“惯坏”品牌 。
网红螺蛳粉 , 还能扛得住几次翻车?让人“过口不忘”的螺蛳粉 , 上一次被求购 , 发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 。
疫情激发了速食需求 , 螺蛳粉一度被卖到脱销 , 更是引发连锁反应 , 一些从来没吃过螺蛳粉的消费者也想跟风尝鲜 。 最缺货的一个月里 , 螺蛳粉登上热搜10次 , 相当于每隔3天就要上一次热搜 。

“好欢螺”被曝现虫卵,还有人低价求购?

文章插图

螺蛳粉一粉难求 , 连上热搜
图源 / 网络
彼时 , “全网求购螺蛳粉”的风气 , 连带着席卷到了直播电商界 。 有商家称 , 2020年上半年 , 不少头部主播和明星主播的选品团队 , 都主动与螺蛳粉品牌合作 。
一时间 , 螺霸王、螺状元、好欢螺等传统品牌 , 李子柒品牌、三只松鼠等新玩家都成了香饽饽 。
不过 , 一直以来 , 食品安全问题在螺蛳粉品牌中都并非个例 。
开菠萝财经查看黑猫投诉发现 , 与螺蛳粉相关的投诉多达896条 , 品牌包含李子柒、螺霸王、嘻螺会、好欢螺等 , 问题集中在食品质量问题上 。 一类是食品损坏 , 比如米线和鹌鹑蛋、酸笋、花生等配料出现发霉情况;一类为食物中含有异物 , 比如包装内有苍蝇、老鼠屎、橡皮筋、石头、虫卵等 。
问题或许出在代工模式上 。
因配料众多、供应链分散 , 代工是螺蛳粉最普遍的生产方式 , 一些成熟的螺蛳粉品牌采用的亦是代工模式 。 “凡是代工的食品安全隐患都比较大” , 在朱丹蓬看来 , 代工模式无形中增加了螺蛳粉供应链的不可控性 。
伴随需求提升 , 出货周期加快 , 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 。 “要想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 品牌方既需要完善质量内控体系 , 也要严格筛选代工厂 , 同时相应的提高代工费 。 ”朱丹蓬表示 。
浓郁的地方特色 , 一方面使得品牌大多走代工路线 , 另一方面 , 也让螺蛳粉在消费者和资本两端“冰火两重天” 。
和资本疯狂投资面食、米线等餐饮品类不同 , 除李子柒品牌外 , 螺蛳粉企业的融资事件极少 。
对此 , 有消费赛道投资人称 , 螺蛳粉虽有出名的传统品牌 , 但在销量和粉丝数上 , 甚至不如后起之秀“李子柒” 。 原因在于 , 螺蛳粉赛道过于垂直 , 市场盘子不够大、一般受众的复购率不够高 , 同时 , 产品同质化严重 , 用户的品牌忠诚度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