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认真再聊新消费( 二 )


各方都认为行业回归理性是必然趋势, 不健康的增长已不再被看好 。 阳光融汇资本投资总监李陶向「真探」表示, “现在大家对烧钱的态度平和了些 。 那些对产品和消费者理解更深、能做出差异化的团队更受青睐 。 ”
规律和时间和理性回归一同被提起的, 还有“尊重规律” 。 “规律”体现为对项目增长的期待, 也体现为对品牌成长的耐心 。
虽然新消费被看作移动互联网后的另一个To C风口, 但消费毕竟不是互联网, “赢家通吃”的逻辑不成立, 非线性增长也不成立 。
这一点在线下业态体现得尤为明显 。 王维玮直言, 行业有各自的增长规律, 不可能都像互联网那样一年10倍甚至20倍的增长 。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也曾强调, 餐饮行业是传统行业, 有边界, 不像互联网企业业务范围越大, 成本越低 。
今年11月5日, 海底捞发布公告称, 决定在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门店 。 餐饮龙头都不得不吞下激进扩张的苦果, 这让创投圈情绪明显降温 。
据「真探」了解, 由于今年餐饮上市公司股价下挫, 部分新消费企业IPO后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有机构已调整投资策略, 并下调估值预期 。

不吹不黑,认真再聊新消费

文章插图

行业情绪高涨时, 各种“投资人抢筹、创始人惜售”的轶事频频传出 。 降温改变了创投双方的话语权 。 李陶提到, 二级市场的波动不会影响消费投资的大逻辑, 但行业估值往下走, 确实会对投资人谈价有所帮助 。
和增长一样能体现行业规律的是“品牌” 。 没有打造出“品牌”的新消费企业更像一种供应商, 增长只能靠让利强势渠道, 且无论销量多大都可能随时被新品替代 。
这是消费行业的迷人也是残酷之处 。 交流中「真探」发现, 复购几乎是投资人最看重的指标 。 因为具备“品牌”属性的产品会和消费者产生情感连接, “品牌”能让消费者主动找到它, 让自己的logo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里 。
但这又偏偏是个无法靠取巧实现的目标 。 宝洁从肥皂制造商转型为一家以品牌建设为主的公司经历了55年, 而年轻一代品牌里, 哪怕是Lululemon这样看似横空出世的角色, 创立至今也已23年 。
时间是年轻的新品牌们绕不开的山 。 在与界面新闻的专访中, 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坦言公司在2019年之前对品牌建设重视不足, 这导致完美日记知名度很高, 但美誉度不够 。
如何提高品牌美誉度?这位从宝洁出身的新消费代表人物谈到了老东家的方法论, 强调品牌打造的方式和他在宝洁工作时没有本质差别, 但“时间无法逾越”这一点同样没有变 。
确定性没变, 然后呢相比一年前, 过分乐观的预期已不再常见, 但对新消费的笃定并没有从行业淡去 。 当被问及外界质疑是否会影响自己对消费投资的判断时, 王维玮回答果断, “完全没影响” 。
资本端的动态也在佐证投资人的笃定 。 投融资依然火热, 只是在流量红利减弱的背景下, 资金不再只盯着纯线上项目, 而是更多关注起线下, 或是寻找像宠物、“三坑”(即JK制服、lolita、汉服)这样的增量品类, 以及从大品类中找增长潜力巨大的细分品类 。
不吹不黑,认真再聊新消费

文章插图

【不吹不黑,认真再聊新消费】此外, 头部创业项目依然供不应求, 依然享有高溢价 。 往更底层看, 投资人笃定的来源是宏观环境的确定性和中美资本市场的对比:
中国市场足够大, 社会零售总额在增长, 且部分品类增长显著;消费人群在更迭, 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迥异于他们的父辈, 消费意愿也更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