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命文档“到“避雷清单”:匿名的共写和被消费的隐私( 三 )


我们的隐私权之所以得不到保障 , 往往是因为我们的个人信息并非在社群共同体内部流通 。 在流量至上的社交网络平台 , 隐私一旦被不怀好意的人们利用 , 后果就可能是被景观化 , 甚至“网暴” 。 而那些没有被堂而皇之公开的个人数据 , 也早已是互联网平台得以攫取暴利的资源 。
从援助的声浪到被转化的流量 , 人们的信息在共写文档中被反复腾挪 。 “枪本无罪”的说辞似乎是站不住脚的 , 平台不能总是在它发挥“好”的价值时宣为己有 , 在侵害他人隐私时却说“工具被坏人利用了” 。 技术的使用习惯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 难以切割出去 , 有时它并没有拓展我们的边界 , 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 当个体习惯了用“拉清单”这种方式回应所谓的“渣男”与“黑心老板” , 那么线下沟通能力的丧失与调节机制缺位的现实问题 , 则会消弭于泛滥的情绪与粗暴的指控 。
04.不要把对公共性的追求 , 依附于产品互联网产品在发挥正面的社会效用时 , 互联网企业不见得就是“种桃子”的 , 也可能是“摘桃子”的 。 在防疫救灾中 , 不可否认在线文档起到的作用很大 , 但也绝非是提供关键信息的“头号功臣” 。 其他产品也贡献了各自的一份力 。
比如高德发布了“河南暴雨积水地图” , 对于灾情的实时监测、车辆物资的调度都起到很大作用 。 还有志愿者善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信息 , 比如用爬虫从微博实时爬取救援信息 。 并非特定的科技产品才使得救援行动成为现实 , 我们在信息技术主义的声浪中忽略了 , 真正关键的是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与全社会众志成城的信念 。 民间的力量一直都在 , 互联网需要做的往往只是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彼此 。
公益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 , 基础是广泛的公共参与 。 而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看似对所有人开放 , 却不是天然就具备这种公共性 。
互联网产品作为一种“工具” , 只能提供一种公共性的可能 , 而非社会行动和公共参与的充分必要条件 。 “技术赋权”的提法由来已久 , 但近年来 , 很多“匿名”、“去中心化”的科技产品 , 在一开始都号称能让大多数人离自由和平等更近一步 , 实际上却往往导致相反的后果 。 比如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 , 现在已经成为了少数人洗钱、虚假交易、操纵市场与“割韭菜”的“工具 。
不过同样基于应用分布式网络和加密货币技术的内容创作平台” Matters “ , 却为很多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 。 其上发表了不少针砭时弊的犀利文字 , 体现出了很强的公共性 。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结果 , 是因为比特币虽然建立在“链”上 , 但参与其中的人们却大多只能在“黑暗森林”中玩资本游戏 。
匿名与去中心化的结构 , 并没带给所有人平等的机会 。 但使用 Matters 的创作者们却并非躲在阴影中各自为战 , 而是通过写作互相对话、联结 , 共同构筑了一个言之有物的内容社群 。
技术向我们敞开了一扇大门 , 但门的背后是什么 , 之后的路又该怎么走?仍然取决于我们如何想象 , 如何联结 , 又如何行动 。
参考文章:
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 , 腾讯网 , 2021
“救命文档”创建者Manto上线了!看留言不禁落泪 , 很关心信息安全 , 东方网 , 2021
频上热搜的在线文档 , 为什么成了新「流量密码」? , 运营研究社 , 2021
邵亦波:科技向善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 , 腾讯网 , 2019
大厂HR的新对手是Excel , 盒饭财经 , 2021
丁晓东. 什么是数据权利?——从欧洲《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看数据隐私的保护[J]. 2021(2018-4):39-5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