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沦为随叫随到的人:我在经济学家身上学到的三点道理( 二 )


这个背后的场景通常是 , 虽然花了一笔冤枉钱 , 但是事已至此 , 就硬着头皮走下去 。
花了50块钱买了电影票 , 看到一半发现极其无趣 , 会自圆其说 , 也许后半段会精彩 , 都坐了这么久的车到了电影院 , 不如就看完吧 。

不要沦为随叫随到的人:我在经济学家身上学到的三点道理

文章插图

其实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 沉没成本指已经产生的不可追回的成本 , 不应该作为未来决策的判断依据 。
已经花掉的50块是沉没成本 , 在决定“我是应该留在电影院看完 , 还是应该走掉”时应该排除它的干扰 。
不然会继续消耗你更多的成本 , 包括勉强留在电影院的时间 , 和你因为不情不愿带来的情绪消耗 。
但是很吊诡的是 , 大多数人 , 包括经济学家本人也很难不陷入——沉没成本误区 , 因为人总是对自己已有的投入无法理性割舍 , 见好就收及时止损都很难做到;
有一句很好的英文总结就是Throwing good money after bad(把好钱花在坏事上) , 这也就是为什么逢赌必输 , 因为赢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是自己技艺超群 , 输的时候总是觉得是运势不好 。
有很多情侣的恋爱长跑是因为觉得一纸证书没那么重要 , 但是我真的见证了很多 , 包括曾经的我自己 , 都是因为风险厌恶而陷入了沉没成本误区 。
我在28岁的时候 , 已经和恋爱5年前男友到了三天一小吵 , 五天一大吵的地步 。
不要沦为随叫随到的人:我在经济学家身上学到的三点道理

文章插图

可是当时我居然苦苦哀求他不要分手赶紧结婚 , 而且细想也不是我有多爱他 , 而是我觉得:
我已经过了最佳择偶年龄 , 出去相亲估计别人都会觉得我年龄太大 , 而且再找碰到渣男怎么办 , 他至少人品还是好的 。
我就这样拖到了快30岁被动分手 , 再回头看真的觉得自己好傻;
如果是不对的人 , 到30岁 , 50岁也是损失;
已经恋爱了5年 , 即使结婚了也没有挽回我已经失去的5年 , 这5年已经追不回来了 , 我却还想着要赖在一段破败的关系里 。
3 只要还没进棺材 , 就有可能翻盘作为一个门外汉 , 读经济学让我受用最多的概念是 , 稀缺和长期 。 稀缺我已经解释过了 , 就是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稀缺资源 。
不要把自己的时间不当回事 , 不要让自己沦为随叫随到的那种人 。
其实很多我们觉得活得通透的人 , 都表现出的是反社交 , 比如我很喜欢的蔡康永 , 新裤子的彭磊 。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用表面的冷漠来提升效率 , 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自己想付出的事情和人上 。
真正的经济学家思考都是长期主义 , 我不知道巴菲特本人是不是真的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 但是复利的长期作用是可以积累巨大的财富的 。
现在的人很喜欢说 , 还是要搞钱 , 节流不如开源 。
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 开源何其难 , 而节流是我们最能够控制的 。
如果用以复利原理 , 就是你可以把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积累利息总额来计算的计息方式一直储蓄 , 最后的收入是惊人的 。
不要沦为随叫随到的人:我在经济学家身上学到的三点道理

文章插图

这也解释了我们周围有些人 , 拿着比你低的工资 , 但是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 , 他们已经买了房和车 。
而沉没成本不应该成为未来决策的依据 , 即著名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让笃信经济学原理的人可以相信 , 既往不咎 , 未来可期 。
人生是一场疲于奔命的马拉松 , 太多短视的人却视为一场百米赛跑 , 怀抱长期主义 , 高处不得意 , 低处不气馁 , 只要还没进棺材 , 这场游戏就没结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