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投资人为什么不爱商业航天了?( 二 )


中国也有民营商业卫星公司 , 但为什么没有把更多卫星送上天?这取决于产业链、市场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
02 中国星座大变局中国航天的产业市场化始于2014年底 , 至今已有多个国企和民营公司陆续推出自有或合作星座计划 , 数个星座已发射验证星或首发星 , 仅国家队规划的星座卫星数量即已接近700颗 , 而在规划推进中的民营星座卫星数量也接近300颗 。

2021年,投资人为什么不爱商业航天了?

文章插图

制表丨放大灯团队 , 数据来源丨公开信息
不过 , 限于人力财力和政策 , 国内星座计划虽然遍地开花 , 但规模都不及动辄成千上万的Starlink、Oneweb公司 。
2021年中国星座领域迎来整合窗口 。 4月 ,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成立 , 在央企名录中 , 名列第26位[6] 。 实际上 , 这个新晋央企在成立前的2020年9月 , 即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申请了两个宽带星座共计12992颗近地卫星 , 代号分别为GE-2和GW-A59 。 这是我国首个大规模低轨星座 , 也是全球第三个拥有超过一万颗卫星的星座申报方案 。 2021年8月24日 , 中国星网的两颗融合试验卫星(01、02)发射入轨 。 [7]
2021年,投资人为什么不爱商业航天了?

文章插图

制表丨放大灯团队 , 信息来源丨国际电联[8]、StarlinkRumors [9]
作为新规划的星座巨无霸 , 中国星网意味着什么?
据“财新网”称 , 中国星网的角色定位是“卫星宽带运营商” , 它“从外面采购卫星 , 然后向用户提供服务”[10] 。
2021年,投资人为什么不爱商业航天了?

文章插图

天地一体网络的系统结构示意丨《通信学报》[11]
理想状况下 , 原有的“鸿雁”“虹云”等国企星座可能接受整合 , 民企则可能获得订单 。 “星网的成立 , 无疑将推动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发展 。 ”银河航天卫星技术专家金历群向放大灯团队乐观地表示 , “这将对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 ”
不过即便星网也难做到雨露均沾 。 “星网作为一个大甲方 , 必然可以带动产业链部分企业的发展 。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辉告诉放大灯团队 , 但只是通信卫星领域的利好 , “星网业务只在通信领域 , 覆盖不了所有民营企业 。 ”
因此 , 民营卫星公司不能全指望星网投喂 , 还得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 实际上 ,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2020年底以来 , 遥感类星座数量突然增加了——因为民营卫星确实在发掘新业务 。
03 民营卫星找出路商业卫星变现业务主要集中于通信、导航、遥感和科学实验四个领域 。 国内导航市场主要由北斗、GPS瓜分 , 长光卫星则在光学遥感市场有先发优势 , 2021年之前 , 国内民营卫星公司集中分食通信卫星市场 。 但进入2021年后 , 市场变化明显 。
SAR卫星商业化初具规模 。 2020年 , 民营卫星公司讨论的还是如何争取拿下通信客户;2021年 , 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逐渐市场化后 , 遥感市场迎来了新机会 , 而且变现速度更快 。
史上首颗SAR卫星Seasat由美国发射于1978年6月 。 SAR卫星具备主动式微波成像传感器 , 可以突破光学卫星的限制 , 不受天气、时间影响 , 提供高分辨率图像 , 在测绘、农林、地质、防灾减灾和军事等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