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的生意,不香了?( 二 )


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美团共享充电宝负责人离职,正在抛弃自营点位,已有33个城市交由代理商接盘运营 。 而来电科技在2020年就已经增速放缓,战略收缩,市占率在10%以下 。
共享充电宝玩家一路走来,从2017年站上风口,2019年共享经济遇冷,领域内形成“三电一兽”格局,至2020年四家均受疫情冲击,美团以及深耕代理商模式的搜电伺机发展跻身头部,再到今年上半年,“小竹兽”格局形成 。
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对深燃表示,资本市场对于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盈利情况,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盈利的长期稳定性,依然信心不足 。 变现模式单一、重资产、高投入、没有技术壁垒、产品服务同质化成为了共享充电宝行业被诟病的地方 。
02 涨价难得逞,“好借难还”乱象继续从业者们都很清楚,行业早已从野蛮增长期步入成熟期,竞争的核心要素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业务核心一直是依赖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收入,以怪兽和小电为例,这部分营收占比都是90%以上 。 要想保持增长,一是靠涨价,二是靠抢占商户点位、铺设更多设备 。 但激烈竞争下,行业的内耗越来越严重,天花板也越来越明显 。
共享充电宝“疯狂涨价”今年以来备受吐槽 。 常见价格区间为2-5元/60分钟或1.5-2.5元/30分钟,但遵循着不同区域不同商户定价不同的原则,共享充电宝在热门景区、酒吧等场合的价格能达到10元/小时,网友称“比特斯拉充电还贵” 。
更重要的是,涨价的策略也很难一直实施下去 。 今年6月,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美团等核心玩家都被约谈,8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已对这几家共享消费品牌的426万台机柜进行整改,最高价格机柜占比不超过1% 。 价格涨势得到遏制 。
涨价这条路走不通了,共享充电宝玩家的用户体验依然槽点不少,最典型的便是“好借难还” 。 今年11月,上海消保委调查发现,有40%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在已经归还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在计费,有23%的消费者反映在使用完充电宝后,因附近网点少、机柜无空位、夜间关门或人为阻拦等原因难以找到空余机柜,导致无法及时归还而被持续收费,联系客服也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
截至11月30日,在黑猫投诉平台,小电科技的投诉量达到了17550条,怪兽充电的投诉量已经达到9754条 。 其中近期的绝大多数投诉,都与“好借难还”有关,有用户归还充电宝后依然还在计费,等过了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之后才被通知扣费,最高达99元 。
共享充电宝业务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抢夺点位,“得商户者得天下” 。
为了拿下更多商户,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会给商户高额入场费以及高分成,演变成“给商户打工” 。 三季度财报中,怪兽充电的销售与市场费用为8.14亿元,占当季营收的比例达到87.53%,同比增长23.8%,主要就是促进网络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增加,由于POI (点位) 覆盖率扩大和人员相关开支的增加而导致 。
在一二线城市投放量渐趋饱和后,当前,赛道玩家将重点放在了三四线及以外的下沉市场的开拓上 。 为了拼下沉市场,相较一二线城市的直营模式,行业重视起代理商模式 。 而代理商模式更加依赖一线工作人员的商户资源,竞争更加低维,却更加激烈 。
黄豪是某头部共享充电宝的代理商,他告诉深燃,很多地推人员、代理商为了拿下商户,往往会承诺高分成,但最后很难完成承诺 。 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商户称,与怪兽充电合作,在店里放了一台六口充电宝机柜,合作了几个月,把机器撤走后却不按约定分成,客服人员也一直联系不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