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家不去哈根达斯了?( 三 )


在那个互联网节奏偏慢的时代 , 这些线下渠道是哈根达斯完成其高端扩张最好的“垫脚石” 。 在北京和上海 , 部分拿到授权的电影院和自助餐厅因为“哈根达斯无限畅吃”的活动宣传吸引了大批顾客前来消费 。
这足以说明 , 哈根达斯品牌所倡导的“高消费、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 得到了国内不限于“小资”们的持续认可 。
品牌猎奇般的定位和在当时近乎完美的营销策略 , 在让哈根达斯在业绩表现上持续高光 。
据麦肯锡研究院数据表明 , 截至2015年年底 , 十年内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3% 。 品牌在中国业务占比也在2017年飙升至总业绩的五成 。 十几年前这一数据还不过为1% 。
然而在新消费的浪潮下 , 作为前浪的哈根达斯没能经受住后浪的冲击 。 作为哈根达斯背后的运营商 , 通用磨坊公司自2018年以来在哈根达斯所属的超高端冰淇淋业务下滑严重 , 营业收入从2018年8.03亿美元的高位下降至2020年7.18亿美元的低位 , 跌幅达到10.6% 。

为啥大家不去哈根达斯了?

文章插图

单位:亿美元 奇偶派制图
对于业绩的由盛转衰 , 通用磨坊首席执行官杰夫·哈梅宁在2020年解释称 , 门店尤其是中国区门店的客流量减少是最主要的原因 , 引流也成为公司未来战略制定的重要方向 。
实际上励志在中国走高端化的通用磨坊 , 可能就是输在了哈根达斯高端化的定位困局上 。 根据其财报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5月31日 , 哈根达斯在全球90个国家拥有超过840多家门店 。
而其中与通用磨坊一样为哈根达斯品牌运营商的雀巢公司 , 负责北美地区的门店运营 , 并且与中国地区的高价相比 , 价格显得大众了许多 。 据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反映 , 同一款392g的冰淇淋产品在中国与北美的售价分别为88元和30元 , 价格相差了1.77倍 。
如果说中美地区销售价格差异还能用运营商不同来解释 , 那么毗邻中国的日本产品售价也要更加亲民 。
生活在日本的新浪VLOG博主“哎呀陈哥”曾经将21款日本地区在售的哈根达斯冰淇淋进行了集体测评 , 一共花了4478日元 , 折合成人民币约为296元 , 也就是单个产品价格不足11元 , 相当于国内价格的三分之一 。
另一方面 , 哈根达斯不仅在价格对比上伤了国内热情消费者的心 , 就连其主打的高品质宣传理念也在近年来备受质疑 。
2021年8月上海浦东市场监管局对哈根达斯作出了一万元的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 理由为品牌在官网网页上对其某款冰淇淋月饼成分的宣传为巧克力外皮 , 而实际上用料却为代可可脂 。
到了今年的中秋节 , 哈根达斯依然沿用了代可可脂的廉价用料 。 这也让众多国内网友对这种欺骗行为和低端用料行为深感愤怒 。
“罚的还是太少了”、“那么高的定价原料还用那么便宜 , 没天理” , 一时间负面舆论铺天盖地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 多达110条记录有近八成都是有关月饼券的不能正常兑换的投诉 。
为啥大家不去哈根达斯了?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黑猫平台
哈根达斯的种种行迹 , 让其高端定位背后所隐藏的虚空面孔逐渐暴露在消费者面前 , 加上前一阵和路雪旗下高端品牌梦龙几乎因为同样原因翻车 。 进口品牌早已在品质上失去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