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记录与分析万能模板-幼儿观察记录评价模板( 二 )


 
面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观察与记录便是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以大人之心,度幼儿之腹”,说的是很多时候幼儿出现一些行为表现时,成人很习惯用自己的固有思维去看待 。
 
举个例子:有一个男孩子在路上碰到一只大狗,他立刻躲到妈妈的身后哭了起来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做何感想?
 
也许家里有宠物的会说:“狗有什么好怕的,你不吓它它也不会怎么样你!”也许怕狗的会说:“哭也没有用,绕开走就是咯!”还有的也许会觉得一个男孩子,碰到一点点事情就哭哭啼啼的,太娘了吧!
 
看,同样一个幼儿出现的行为,不同人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那作为教师,用专业的眼光会如何进行观察呢?
 
我们首先看到的主体幼儿出现了恐惧的现象,然后找到了他所信赖的妈妈寻求庇护,从这两点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害怕大狗和躲避的行为 。这时,恰当的做法可以是先认同幼儿的感受“哇,这只狗真的很大,有点可怕,对吧?”然后给予应对措施“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找旁边的大人帮助,或者绕开它 。”
 
这样的方式才能算观察理解幼儿的行为,才能呈现教育的意义 。
 
2、 如何进行观察与记录
 
了解了什么是幼儿行为观察,接下来就要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了 。在这个部分,主要介绍5种方法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前期都要进行一个准备工作 。
 
这里的准备包含了观察人员的准备和工具的准备 。
 
观察人员指的就是教师,在进行观察与记录之前,首先要对我们观察的对象有基本的行为发展的认识 。
 
简单的来说就是如果要观察的对象是小班的幼儿,就不能用大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去做参考 。
【幼儿观察记录与分析万能模板-幼儿观察记录评价模板】 
近年来,幼教界普遍接受适度发展的观念 。这个适度发展包含年龄适宜和个体适宜两个方面 。年龄适宜指的是同年龄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应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个体适宜则是指同年龄的孩子仍然具有个体差异,不应该认为完全一致 。
 
是不是听起来有些别扭?到底是一致还是不一致呢?其实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例如一个6岁的幼儿,在自我服务方面可能可以达到自己穿脱衣裤、入厕、入睡等要求,各种专家也从心理生理等角度建议6岁是个分房、培养独立睡觉的一个适当的时机 。
 
但是总是有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分房或者没有分房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能简单地判定这个孩子存在依恋行为,未达到该年龄幼儿的自理能力水平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 。我们还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才能对这件事情进行判断 。
 
做好了准备工作,接下来就要进行观察记录啦!
 
上面说到有5种方法,总结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结构式的记录方法,包含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另一类是非结构式的记录方法,包含轶事记录、检核表和影音记录 。
 
首先,来说说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就是指在事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目标行为,并记录目标行为的出现次数,借以了解行为模式的一种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按时间段记录幼儿出现行为的次数 。
 
举个例子,班级幼儿在开学期间,进餐的行为规范特别不好,而且出现了挑食的现象 。教师选用时间取样法,在每天的午餐时间,以30秒的时间间隔记录5名幼儿的情况 。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记录,教师就能很快地了解每一名幼儿的饮食习惯,从而找出原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