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minzu的服饰特点、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都有哪些?( 二 )


蒙古牧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草原牧民的日常食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奶食、肉食和粮食 。蒙古族牧民传统的放牧方式是游牧,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圆圆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们流动的家 。它是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着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 。内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着的羊毛毡是为了抵挡刺骨的寒风 。辽阔平坦的草原为马提供了尽情驰骋的空间 。丰盛的草是马的食物 。蒙古族人民从小与马打交道,他们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牧民的生活一半在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过 。因此,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骑在马背上的minzu” 。蒙古族牧民身穿长而肥大的蒙古袍,脚蹬蒙古靴,宽大的蒙古袍挡强大的风沙又能护膝防寒,还可以作被子盖,真是“一物多用”啊! /wangluoketang/neimenggucaoyuan/shenghuo04.htm
20 蒙古族的饮食、服饰、民居、节日、剧种、奇特民俗文化?蒙古族的服饰特点非常明显,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袍子,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长袍是把生绵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缝成,具体为:
1、男袍比较肥大,女袍比较紧身,可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 。
2、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 。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 。既美观大方,又很实用 。
3、冬天可以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 。行可当衣,卧可作被 。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蒙古族民俗有:
【各种minzu的服饰特点、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都有哪些?】1、祭腾格里汗,腾格里汗意为“天帝” 。蒙古人信奉萨满教 。天帝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可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了“命运”的意思 。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用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用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
2、祭火,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火神母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的意思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
蒙古族节日风俗有:
1、蒙古族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从腊月十五开始,人们就会准备很多的美食来迎接春节 。春节在蒙语中叫“查干萨日”,意为“白节” 。春节也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传说与洁白的奶食有关 。所以置办年货,自然少不了奶食品 。
2、成吉思汗纪念日,农历三月十七日,有祭祀风俗,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又称为“烧衣节”,分春秋两祭 。
3、那达慕大会,农历七、八月,节日源于公元前北方minzu的习俗,其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成吉思汗确立了那达慕大会制度,开始的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为期五天 。主要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等,其中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基础项目 。也是蒙古族男儿的三技之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