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的功效与作用_甘遂的副作用_甘遂是什么_甘遂图片

性寒,有毒 。;味苦甘;归脾、肺、肾经 。
功效泻水饮,破积聚 。通二便 。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症瘕积聚,二便不通 。

禁忌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
甘遂是什么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快根,为中国的特有植物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山西、陕西、宁夏、河南等地,多生在低山坡、荒坡、沙地、田边和路旁等,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
入药部位:块根 。
形态: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 。叶互生,线状披针形 。总花序顶生,杯状聚伞花序 。蒴果近球形 。
采集保存: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外皮,晒干 。生用或制用 。
甘遂,行善走泄下行,善逐水湿,作用猛烈,堪称泄水圣药 。
生甘遂作用较强,毒性也较大,煨甘遂泻下作用较弱,毒性也较小,用醋炙后,可减缓其泻下作用和降低其毒性 。本品反甘草,与甘草同用则毒性增强 。
甘遂的功效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_甘遂的副作用_甘遂是什么_甘遂图片

文章插图
【性味】
苦甘,寒,有毒 。
《本经》:味苦,寒 。
《别录》:甘,大寒,有毒 。
《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
【归经】
归肺、肾、大肠经 。
《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
《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
【功效主治】
泻水逐饮;破积通便 。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
《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
《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
《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
《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_甘遂的副作用_甘遂是什么_甘遂图片

文章插图
峻下泻水水肿为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 。甘遂味苦能降泻,根药主下沉,归肺、脾、肾诸经皆与水液气化调节相关,故功专行水而为泻水除湿峻品,《珍珠囊》谓“乃泄水之圣药” 。常用于水湿壅盛以致的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形证俱实者 。
涤痰逐饮
水之所停,凝则为痰饮,逆则为肿胀 。痰饮为患,主要责之在肺脾等脏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甘遂味苦性寒,降泄除热,入脾肺诸经则可制其痰源,理其痰器 。《本草衍义》称“专于行水,攻决为用”;《药性论》言“能去痰水”,故为涤痰逐饮之要药 。
消肿散结
本品味苦而甘,性寒有毒 。苦能降泄燥湿,寒能清热泻火,有毒则可攻毒 。故本品研末调敷外用,有消肿散结之功,可用于疮毒痛胂诸证 。《本草从新》曰:“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 。”
缓急止痛
善泄经隧水湿而通脉络;又兼甘味,更可缓解痉挛拘急 。故外用贴敷患处,有缓急止痛之功,尤对痰湿阻滞经络,导致肢体麻木重着丽痛者适宜 。《本草纲目》载其治“麻木疼痛,捣饼贴之” 有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