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大裁员血淋淋的教训:千万别把公司当作家( 三 )


认识到这一点,当我将来离开时,领导会肯定我的业绩,我也会对领导说谢谢,不再会感伤 。
杨元庆说,希望这一次调整给联想带来10年的好运气,但回想上一次战略调整,也就是在2001年11月1日,不禁让人对这句话产生怀疑 。怀疑归怀疑,事情还是要做的 。生活还要继续 。
怀念和我一起共事的众多同事们!
延伸阅读:
对《公司不是家》的回应一一柳传志
一名联想员工写的《公司不是家》的文章登在网上,委婉哀怨,记载的是他的真实感受 。我看了以后,心里很难过 。在裁下去的员工中,有一些是我当年直接指挥过的老员工,他们谁都没有打电话给我,在默默地接受一切,这让我心中更加产生歉意 。我想这其中的更多员工是元庆的直接下属,他的心情一定更胜过我许多 。
我在想,一个企业应该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做到为股东、为员工、为社会几个方面负责;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就必须上进,内部就必须引进竞争机制 。员工在联想既要有感到温馨的一面,更会有奋勇争先而感到压力的另一面,因此不能把企业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必然的 。
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种缺点,犯各种错误,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 。企业则不可能是这样的 。
在《公司不是家》这篇文章里,提到了战略性调整是由于领导的错,却要普通员工负责任的问题 。我看到这个观点时,停下来作了思考 。我想,他说的是对的 。这次,有一部分员工被裁和领导的决策失误有关,和战略制定的失误是有关的 。这是非常沉痛的事 。所以,我们应该向因此而被裁的员工诚恳地说“对不起” 。
但是我,作为董事长,以企业发展为根本追求,我应该要求杨元庆他们怎样工作呢一种做法是尽量小心谨慎,避免受损失;一种是要求突破、创新,就一定会 犯错误 。我们是在一种很困难的情况下打仗,在方方面面都和外国企业有相当大差距的情况下做的,但是我们必须去争,去抢;去拼!
我们必须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 进入新的领域,投入人力、物力去尝试,由于我们看不清方向,由于我们没有掌握好方法,我们会被碰得头破血流,付出惨重代价 。
在我直接负责的十几年中,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付出了多大代价,只不过领导宽容,没有跟我算账罢了 。在惠阳联想工厂的马路对面,有40万平方米的土地,至今闲置,价值6000万,是1997年前后联想买的 。当时我拍板准备发展制造业,由于后来要全力支持别的业务,我把它停了 。
1998年联想全年的利润也就两三个亿,6000万是多大的分量啊 。负责组织这项工作的同事也都全部调整,也有一些因此就离开了联想 。从1988年联想向海外出击起,分分合合多少次,在这些整合中,我已经说不清有多少支队伍离开了联想 。说来惭愧,由于我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失误,可能会改变一些人一生的命运 。
当我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办 今天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我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应该怎么样要求杨元庆 。
我对元庆说的只能是:
一、牢记你的目标,牢记你的责任,进取、创新、突破!此外没有别的出路;
二、要爱惜资源,特别要爱惜员工,牢牢记住以人为本;
三、去打仗,十仗中胜七仗就是优秀的指挥官!
我很抱歉地对《公司不是家》的作者说,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元庆只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为员工负责 。如果元庆真的用为局部员工负责的方法去考虑问题,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中国就会失去联想 。因此企业前进的主旋律只能是战鼓,是激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