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和民歌哪个更好听?( 四 )


金钱撒到新窑院,
荣华富贵万万年 。
四、酒曲
酒曲是陕北民间喜庆饮宴以及平时喝酒时所唱的一种歌曲 。在陕北,每遇婚嫁、祝寿、老人过世和孩子满月等操办的喜宴上,都有摆酒席、唱酒曲的习惯,它是一种娱乐、社交的手段 。陕北南区属于黄土文化风情,这里,人们的酒文化观是:“饮酒不醉方为高 。”饮酒讲究一个“和”字 。酒场上也讲究温文礼让,认为醉酒一则伤身,二则让酒场大煞风景 。特别是在婚庆喜事上,虽然讲究热闹,但也绝不能喝醉 。如果谁喝醉了,耍酒疯,大伙就认为这是对事主的不敬,被指责为“操摊场” 。陕北北区的人就不同了,由于过去受边塞军旅生活和内蒙游牧生活的影响,这里的人生活粗犷,性格豪爽,待人大方 。他们的酒文化观是:“放账图利,喝酒图醉”,讲究一个“豪”字 。特别是婚嫁喜庆,这里人认为,谁家酒席上喝醉的人多,谁家的喜事就办得红火,大伙就夸赞事主大方、豪爽,人情门户好 。这里的婚事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仪式叫“上大碗”,即男女双方的亲戚各推选人数相当的几个人,每人面前放一大碗,将一瓶酒均分倒在两只大碗里,双方碰杯后一饮而尽 。这种仪式概源于过去边塞“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粗犷生活方式和游牧生活方式的结合 。
总之,在陕北,为了让客人多喝酒,把酒喝好,主人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划拳、摇骰子、揭单双、杠子打老虎、猜火柴棍等 。而这当中最文明、最能活跃气氛的劝酒手段就是唱酒曲了 。
唱酒曲的程序,一般是当客人入席以后,主人先将diyi杯酒泼于尘土,以祭天地,然后传壶递饮 。酒过三巡,主人开始劝酒,每位嘉宾敬两杯酒,谓之“两相好”,敬酒三巡,谓之“桃园三结义” 。然后相互敬酒,此时,主人先唱《敬酒歌》:
弦子抱在怀,
小小酒曲唱起来,
油漆桌子安上来,
湿布子擦来干布子揩 。
象牙筷子对对来散开,
四个菜碟四下摆,
事主有酒大壶里筛,
银壶里添酒金壶里来 。
斟起冒起圪堆起,
一个罢了一个再来 。
唱毕,酒宴正式开始,酒席间可以行令、猜拳、打通关,也可以唱《请酒曲》《劝酒曲》《辞酒曲》《对酒曲》和《散酒曲》 。
如:
太阳出来红又红,
院子里的茶碗桌凳光又明,
主家今天办喜事,
打发我小子来请人
(《请酒曲》)
烧酒呀出自杜康手,
能zhi百病解呀解忧愁 。
轮到你喝就不要推,
喝它半夜也喝不醉 。
(《劝酒曲》)
酒坏君子水坏路,
神仙出不过酒的够,
烧酒本是好东西,
喝得多了伤身体 。
(《辞酒曲》)
开始还相互谦让,酒至半醉便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对酒曲》 。
如甲唱:
烧酒本是五谷水,
喝到肚里伤身体 。
乙对唱:
烧酒本是五谷精,
喝得多了头发昏 。
甲又唱:
烧酒本是壮胆汤,
武松打虎威名扬 。
乙对唱:
烧酒本是迷魂汤,
喝得多了迷方向 。
这样一唱一和便把酒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唱到最后,酒酣歌尽时,便唱《散酒曲》告终:
一垧桃黍打八斗,
桃黍头上有烧酒,
一瓶瓶烧酒一碟碟菜,
感谢主人的好招待 。
出于礼节,在客人离席前,主人向客人敬最后一杯酒,并唱道:
最后再敬你一杯酒,
喝了这盅你再走,
喝酒划拳图红火,
朋友有空常来坐 。
酒曲的曲调不多,多为一曲沿用 。如《月儿弯弯照高楼》《赶骡子》《老爷挑袍》等,均为同一曲调,只是按词行腔,稍有变化而已 。在表现有情节的内容时,往往加入一些垛句,多次反复,故曲调篇幅不大,长短不一 。一般长段子酒曲多用混合拍子,节奏较自由,叙事性强,诵唱性强 。这类曲调诙谐风趣,在陕北酒曲中最具代表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